1.世界地理之最 以及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2.汪大渊简介及详细资料
3.百慕大到底是怎么回事
4.《海底两万里》 “章鱼” 梗概
世界地理之最 以及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世界上最干燥的沙漠 :阿塔卡马沙漠在南美洲的秘鲁,它是世界上最干燥的沙漠。那儿连续400年没下过一滴雨,地理环境相当恶劣。
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世界上最长的河是埃及的尼罗河,河流长6670千米。
世界上最干燥的沙漠 :阿塔卡马沙漠在南美洲的秘鲁,它是世界上最干燥的沙漠。那儿连续400年没下过一滴雨,地理环境相当恶劣
世界上最短的河流:世界上最短的河流是美国的D河,这条河全长只有37米哦,河流的长度还没有船来得长呢!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中国的西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脉,那里有一座珠穆朗玛峰,它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它的顶峰高出海平面8848米。
台湾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海面,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澎湖列岛、绿岛、钓鱼岛、兰屿、彭佳屿、赤尾屿。全省共划7市16县。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脉纵贯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暴雨。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
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香港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展。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
香港是一个优良的深水港,曾被誉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不惜以战争来从满清手上夺得此地以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从而展开了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1842年至19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19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
香港全境的三个部分(香港岛,九龙,新界)分别来源于不同时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1840年第一次战争后,英国强迫清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战争,迫使清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逼清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年6月30日结束。新界的租借,让当时香港的面积扩大了十倍之多。
重大历史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19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除防务和外交归中央人民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
澳门
澳门以前是个小渔村,它的本名为濠镜或濠镜澳,因为当时泊口可称为“澳”,所以称 “澳门”。澳门及其附近盛产蚝(即牡蛎),蚝壳内壁光亮如镜,澳门因此被称为蚝镜。后人把这个名称改为较文雅的“濠镜”。清乾隆年间出版的《澳门纪略》中说:“濠镜之名,着于《明史》。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从这个名称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镜、镜海等一连串澳门的别名。
而澳门这个名字则源于渔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国女神——天后,即妈祖,她又名娘妈。 据说,一艘渔船在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日子里航行,突遇狂风雷暴,渔民处于危难。危急关头,一位少女站了出来,下令风暴停止。风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复了平静,渔船平安地到达了海镜港。上岸后,少女朝妈阁山走去,忽然一轮光环照耀,少女化做一缕青烟。后来,人们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庙宇供奉这位娘妈。
十六世纪中叶,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时,询问居民当地的名称,居民误以为指庙宇,答称“妈阁”。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译成“MACAU”,成为澳门葡文名称的由来。
5000年前的先民足迹
澳门地区从近几年的考古发掘,特别是十多年前及1995年在路环岛黑沙的沙丘中发掘出土的彩陶以及玉器,经鉴定,证实是四、五千年前的珍贵古文物,与其同时出土的石斧等石器,同近几年来在距离澳门不远的珠海地区出土的同类文物,属于同一文化系统,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澳门一带的地区劳动、生息。澳门、路环、黑沙等地,早已是中国大陆的原始居民足迹所到之处。在商周时期,古代居民已在这些地区居住活动,所以,澳门、珠海出土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簋、罐以及战国时期的陶器等。
汪大渊简介及详细资料
人物简介
元代著名航海家 汪大渊 ,字焕章,江西南昌人,其出生地尚存一首排工们的号子《南昌城南掌故多》:"南昌城南掌故多,将军渡口波连波嘿;象湖源上风光好哟嗬,施家尧去划龙舟来嘿;王老丞相来迎接哟嗬,相府千金坐花楼罗嘿。汪家垄住航海客哟嗬,飘洋过海到夷洲罗嘿!汪大渊第二次出海回来后,应泉州地方官之请,开始整理手记,写出《岛夷志略》。《岛夷志略》分为100条,其中99条为其亲历, 涉及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 ,对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道诸国历史、地理有重要参考价值,引起世界重视。1867年以后,西方许多学者研究该书,并将其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公认其对世界历史、地理的伟大贡献。"西文学者称他为" 东方的马可·波罗 "。
人物生平幼时
汪大渊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从小聪明好学,深得父母钟爱,望其长大成才,故取《论语》中"焕章"。汪大渊果然不负所望,成为举世闻名的航海家。
青年
他先游历了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商港、也是当时世界最大商港之一的泉州。看到各种肤色和操各种语言的人们,摩肩接踵;看到琳琅满目的中西奇货,堆积如山;港湾里停泊著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大小船只;特别是那些中外商人、水手所讲的外国风情,是那样的生动、有趣。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汪大渊的好奇心,后来促成了他两度远洋航行的壮举。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年仅二十岁的汪大渊搭泉州远洋商船,从泉州港出海了。
一行人直抵作为中转站的海南。然后穿过西沙群岛,先后经过交趾和占城,到达当代的高棉海岸。在吴哥王朝尚存的阶段,汪大渊目睹了风格奢华而诡异的佛教寺庙。君王的宫殿前都放著金象、白象、金孔雀、玉石猿猴等宝物,令人感觉眼花缭乱。由于常年气候温暖,这里的田地肥沃,农产品十分充足。贵族们的家居和饮食器具都由黄金铸造,以至于在当时外人眼里格外华丽。
出于维持贸易需要,许多南洋君主都对主要的货源提供者给予特殊关照。作为唐人的汪大渊就发现,这里的情况和占婆类似,即使自己也不用偿命。但土人杀死自己或同伴,则需要一命偿一命。所以有很多人为躲避蒙元灭宋战争,提前离开了故乡,在这里当地入乡随俗。本地女性也保留了南洋地区的原始习俗,需要在成年后去附近寺庙破处。男子也会向外来宾客兜售妻子,并以行情看涨为荣。
随后,汪大渊离开这片男性乐土,访问了民风彪悍的暹罗。再从泰国湾搭乘小船,来到了当代的新加坡岛,以及更靠南方的加里曼丹。这些民船都会配备家丁武装,在遇到袭击时进行抵抗。通过和原始火器,将经常出没的马来海盗射退。
在加里曼丹的渤泥和汶莱,一行华人依旧得到当地部族的热情款待。即便在酒宴上喝酒上头,自己的行李也会在醒来后依旧分文不差。这些南洋佛国几乎没有战争威胁,所有人都沐浴在佛教文化的慈悲光环之下。全国政务也比较简单,仅仅依靠一个税务官就能将收支打理的井井有条。由于气候炎热,居民们会选择在白天休息,等到夕阳西下才出来劳作。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是当地的火山灰质土壤具有很强肥力,可以保证足够的农业产出。外商可以用白银、赤金或铁器交易,换得玳瑁、梅花片脑、肉豆蔻、小丁皮等特色物产。这些香料也将在数个世纪后,牵引著西方殖民者来此掠夺征战。
也是在加里曼丹岛上的勾栏山,汪大渊和同伴找到了之前的元朝远征军残部。他们可能来自于南宋故地、中原或者塞北。如今却在热带气候和疾病的折磨下,被周遭土人包围。除了勉为其难地谋生,再也没有机会看到江南和者塞北的故土。
在随后的苏门答腊之行中,汪大渊访问了盛极一时的三佛齐王国。虽然这里同样处于温和的气候,但是国内民风彪悍好斗,君主必须用重刑制度管理。而且国内百姓要随时回响征兵号召,所以是敬畏的南洋一霸。但是为了应对季节性的风暴灾害,当地平民都是船户。一旦出现退潮、风暴的前兆或海啸,他们就会及时迁徙到风平浪静的地区,以求减小损失。
在旅程中,汪大渊也看到一些当时人还不太重视的。比如在小巽他的松巴哇岛,海边的泥土中会冒出黑色粘稠液体。可以被加工为墨水,也能做取暖燃料,乃至用于猛火油柜的制造。当代的我们知道,这种黑色液体就是石油。印尼也依旧是东南亚最丰富且重要的原油产区。
当然,有的地方貌似温柔乡,其实对外来者非常危险。比如水质较差的东帝汶地区,不仅疟疾丛生,而且是结石病多发的地带。当地的土人酋长经常驾船载着妇女寻欢作乐,但却很容易造成传染病流行。外来商户极其容易受到感染,并在回程途中成批毙命。
离开南洋腹地后,汪大渊的小船利用印度洋冬季风,穿过了风高浪急的马六甲海峡。在这个过程中,巨大风浪让罗盘都一度失灵。虽然一行人经过了考验,但海面上的龙骨和破木片都在暗示,有人已经因天气而不幸遇难。
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考验,广袤的印度洋的世界开始呈现于汪大渊眼前。在亚非拉三大洲的多边贸易中,他们将见到很多来自义大利和阿拉伯的商队。这些人往往将欧洲的珠宝、武器和工艺品卖到北非,再将东非奴隶、北非和西亚的骏马贩卖到印度。最后将次大陆的宝石等贵重矿物,带回家乡出售。
在印度东南的科罗曼德海岸,汪大渊看到当地男女会戴头巾或者纱丽。一些出身刹帝利种姓的女性也善用梭镖习武,还会取蛇毒帮助战斗。本地的农业条件和经济模式也丰俭由人,取决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他们甚至在纳加帕塔姆的海岸上,看到修建于1267年的的大型砖塔。那是南宋使节访问时留下的纪念碑。在汪大渊的年代,还被航海者作为标识使用。
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以盛产胡椒粉而闻名。这里同样土地肥沃,且人民尚气用事,喜欢携带弓箭等武器出行。但马拉巴尔海岸的其他区域就物产不够丰富,许多海中岛屿有虫蛇横生,让人类难以接近。但特定小岛却盛产昂贵的红宝石,在海外市场上价值不菲。
为了寻找更多的交易机会,汪大渊之后就向波斯湾方向前进。随后还暂时登入,去往阿拉伯人的巴斯拉港。当地居民多如鱼鳞,外貌修长俊美,喜欢穿戴驼毛缝制的白色服饰,抵御昼夜的巨大气候温差。在市政规划上,这些地方往往整洁华美,大量的公共水池和喷泉也都美轮美奂。人们以米麦和羊肉为食,在谋生手段上锱铢必较,喜欢争夺利益。这让汪大渊有充足的的机会进行讨价还价,交易来自三大洲的丰富物资。
接着,汪大渊沿着芳草萋萋的底格里斯河逆流而上,来到了波斯西部的马腊格。他们意外地发现,这里由一个姓陈的汉人充当领主。他曾经是元朝的地方官吏,后来出海自立一方。在他的治理下,马腊格地区兵强马壮,还经常派出骑兵扫荡周边的小国与部族。但是作为放弃体制、独自外出发展的野生势力,他的功绩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和记录,所以只有通过民间的记载才留名后世。
此后,汪大渊向南回到波斯湾,并游历了穆斯林心目中的圣地麦加。这里虽然土地贫瘠,但有朝圣者带来的经济 *** 。所以依旧能积累巨量财富,并通过水陆两头与三大洲保持密切联系。
在这段旅程的末端,汪大渊再从陆路抵达马穆鲁克统治下的埃及。发现那里在尼罗河水利设施的调节下,保持土地产出较多,使人们生活普遍富足。权贵们身披重甲,骑马放鹰,并以头巾包裹脑袋。出行时有猛兽和黑人奴仆跟随,而且还使用镶嵌金银和名贵珠宝的武器。他们就是让蒙古人屡屡吃瘪的马穆鲁克骑士。
从埃及的红海沿岸南下,汪大渊走曼德海峡和索马里的哈丰角,来到东非的坦尚尼亚海岸。他目睹了当地的黑奴贸易繁荣,围观阿拉伯商人像对待牲口那样,将健壮的土著随意拍卖。除了卖往北非、印度和南洋群岛,还有蒙元大船会用他们充当护卫。瓷器则是具有保值功能的交易硬通货。
越过索马里海角东航,汪大渊折向东北来到斯里兰卡的科伦坡,还有附近的马尔地夫等地,在当地的菩提树下惬意地休息,看着当地的僧众虔诚地礼拜佛陀,带着斗笠的渔夫们在清澈的海水中捕获巨大的海鱼,并有可能拜访了法显和尚修行过的精舍。一路上积累的各种奇珍,让汪大渊可以购到当地的红珊瑚、猫眼、白豆蔻、木兰皮等特色土产。
返程中,汪大渊等人按原路穿回中南半岛。乘坐的船只经过南沙群岛,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碰触暗礁。在福建外海,目睹了台湾岛的日出奇观,看到了台湾海峡的潮汐变化。当然还有土著农民们的辛勤耕织场景。最后,汪大渊等人成功返回泉州。此时已经是公元1334年,整个旅途前后耗费了5年时间。
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 年),汪大渊第二次从泉州出航,游历南洋群岛,印度洋西面的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莫三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两年后才返回泉州。
主要事迹汪大渊远航回国后,便着手编写《岛夷志》,把两次航海所察看到的各国社会经济、奇风异俗记录成章,作为资料保存下来。当时泉州路正在修郡志,泉州地方长官偰玉立(称达鲁花赤)与主修郡志的人吴鉴,因泉州是"市舶司"(海关、航运、外经贸职能)所在,"诸蕃辐辏,不能无记",所以将《岛夷志》收入《泉州路清源续志》中,作为附录。后来汪大渊回到久别的故乡南昌,将《岛夷志》节录成《 岛夷志略 》,在南昌印行。这本书才得以广为流传。但《岛夷志》一书却在元末兵乱中大部分散失,明朝后终于失传。该书被今人评为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个人著作汪大渊著《岛夷志》的态度是很严肃的,曾说书中所记" 皆身所游焉,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 "。为它作序的泉地方官、著名文人张翥说: "汪君焕章当冠年(即二十岁),尝两附舶东西洋,所过辄录其山川、风土、物产之诡异,居室、饮食、衣服之好尚,与夫贸易()用之所宜,非亲见不书,慢信乎其可征也。"另一作序者,泉州方志主修吴鉴说:"其目所及,皆为书以记之。以君传者其言必来信,故附《清源续志》(即《泉州路清源志》)之后。"后来明朝永乐年间,随郑和七下西洋的马欢说:"随其(郑和)所至,……历涉诸邦,……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著者不诬。"可见该书的内容是真实可靠的。
岛夷志略
节略后的《岛夷志略》还涉及亚、非、澳各洲的国家与地区达二百二十多个,详细记载了他们的风土人情、物产、贸易,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资料。书中记载了台湾、澎湖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当时台湾属澎湖、澎湖属泉州晋江县,盐课、税收归晋江县。书中多处记载了华侨在海外的情况,例如泉州吴宅商人居住于古里地闷(今帝汶岛);元朝出征爪哇部队有一部分官兵仍留在勾栏山(今格兰岛);在沙里八丹(今印度东岸的讷加帕塔姆),有中国人在1267年建的中国式砖塔,上刻汉字"咸淳三年八月华工";真腊国(今高棉)有唐人;()泥(今加里曼丹岛上坤甸)"尤敬爱唐人";而龙牙门(今新加坡)"男女兼中国人居之";甚至马鲁涧(今伊朗西北部的马腊格)的酋长,是中国临漳人,姓陈,等等。
岛夷志略 澳大利亚见闻
《 岛夷志略 》记载澳大利亚的见闻有两节:一、麻那里;二、罗娑斯。当时中国称澳大利亚为罗娑斯,把达尔文港一带称为麻那里(marani),泉州商人、水手认为澳大利亚是地球最末之岛,称之为"绝岛"。汪大渊记载当时澳大利亚人的情况:有的"男女异形,不织不衣,以鸟羽掩身,食无烟火,惟有茹毛饮血,巢居穴处而已。"有的"穿五色绡短衫,以朋加刺布为独幅裙系之。"还记载有一种灰毛、红嘴、红腿、会跳舞、身高六尺的澳大利亚鹤,"闻人拍掌,则耸翼而舞,其仪容可观,亦异物也"。他称之为"仙鹤"。又称澳大利亚一种特有的红得象火焰一样的树为"石楠树"。
汪大渊还记载了澳大利亚北部某地"周围皆水",即指今澳大利亚达尔文港以东一大片沼泽地。所记"有()如山立",即指澳大利亚西北高峻的海岸附着很多牡蛎。还记载有澳大利亚北部海岸的安亨半岛和高达八百米的基培利台地,"奇峰磊磊,如天马宾士,形势临海。"这些都是真实无误的。《岛夷志略》在历史地理的研究上有重要史料价值,因此很早就引起世界的重视。自1867年以来,西方学者中有十人研究该书,并将该书翻译成西方文字。在《岛夷志略》中有两节详细记载了澳大利亚的风土、物产,应该是见着于世的关于澳大利亚最早的文字记载。可是西方学者,却不敢承认汪大渊到过澳大利亚,因为在汪大渊到澳大利亚后近二百年,欧洲人才知道世界上有这一大陆。
作品影响《岛夷志略》可以说是上承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赵汝适的《诸蕃志》,下接明朝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搓胜览》等的重要历史地理著作,而其重要性又远远超过这些宋、明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目》说:"诸史(指二十四史)外国列传秉笔之人,皆未尝身历其地,即赵汝适《诸蕃志》之类,亦多得于市舶之口传。大渊此书,则皆亲历而手记之,究非空谈无征者比。"汪大渊两下西洋,游踪的广远,著述的精深,直到清代中叶以前,还是名列前茅的。
汪大渊曾说:"所过之地,窃常赋诗以记其山川、土俗、风景、物产。"《岛夷志略》中大佛山条载:他们的船到大佛山(今斯里兰卡)附近,集到珍贵的奇异珊瑚,汪氏很兴奋,"次日作古体诗百韵,以记其实。"回到故乡后,豫章邵庵虞先生见而赋诗,迨今留于君子堂以传玩焉。"邵庵虞先生即当时著名文人虞集,他的书斋名邵庵,因号曰邵庵先生。诗人虞集也为汪诗所动,并赋诗唱和,可见汪大渊诗词的高超。可惜汪大渊除《岛夷志略》外,未见有其他著作传世。汪大渊的晚年生活也无记载可寻。但是他对 世界历史地理 的伟大贡献,是早为中外学者一致公认的。
百慕大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果仅仅只是个群岛的话,那就没有价值了,我知道,你说的是百慕大三角。 这是资料:百慕大三角 Burmuda Triangle “百慕大魔鬼三角”名称的由来,是1945年12月5日美国19飞行队在训练时突然失踪,当时预定的飞行是一个三角形,于是人们后来把美国东南沿海的西大西洋上,北起百慕大,延伸到佛罗里达州南部的迈阿密,然后通过巴哈马群岛,穿过波多黎各,到西经40线附近的圣胡安,再折回百慕大,形成的一个三角地区,称为百慕大三角区或“魔鬼三角”。在这个地区,已有数以百计的船只和飞机失事,数以千计的人在此丧生。从1880到16年间,约有158次失踪,其中大多是发生在1949年以来的30年间,曾发生失踪次,至少有2000人在此丧生或失踪。这些奇怪神秘的失踪,主要是在西大西洋的一片叫“马尾藻海”地区,为北纬20°-40°、西经35°-75°之间的宽广水域。这儿有世界著名的墨西哥暖流以每昼夜120-190千米流过,且多漩涡、台风和龙卷风。不仅如此,这儿海深达4000-5000米,有波多黎各海沟,深7000米以上,最深达9218米。 1.失踪的飞机群 第19飞行中队由5架“报复者”(Avenger)鱼雷轰炸机和14名飞行员(包括5名驾驶员,其他为无线电员和枪炮手)组成。其中四驾飞机由学生飞行员驾驶,第五架飞机的驾驶员是负责训练这些学生的中队长查尔斯·泰勒(CharlesTaylor)上尉。在1945年12月5日下午2点,这五架飞机从佛罗里达的劳德代尔(Ft. Lauderdale)海军航空基地起飞进行飞行训练,既定航线是从佛罗里达半岛向东飞越大西洋抵达巴哈马群岛上空,然后折回劳德代尔堡,全程约300英里,飞机上携带的汽油足够飞行6个小时。在下午4点,基地接到了泰勒发来的遇到麻烦的信号。这时飞机已到达了巴哈马群岛的上空,但是并未按原定的向南、向西折回,而是继续向北、向东飞行,离开大陆原来越远,向大西洋深海飞去。基地收到的最后一次通讯是7点过后不久,那时飞机还有一小时的燃料,但很显然仍然继续向大西洋深处飞去,直到汽油耗完沉落海底。飞行员可能试图在海面迫降,但在黑暗之中失败而遇难。援救人员未能发现飞机的残骸和尸体,显然它们都已沉入了大海深处。“复仇者”绰号“铁鸟”,空机重达14000磅,一旦掉到海面上就很快沉落海底。但是这次悲剧并没有结束,在当天晚上7点27分,两架“水手”海上飞机(Martin Mariner)起飞前去救援,其中的一架在升空23分钟后发生爆炸,机上13名乘员全部遇难。“水手”海上飞机有容易漏油的毛病,绰号“飞行油箱”,如果有乘员吸烟或因别的原因出现火花,就可能发生爆炸而出事。“甘斯·米尔斯”号(SS Gaines Mills)的海员目睹了这架飞机的爆炸经过,并发现了掉到海面上的残骸。 随后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包括库舍)的调查结果,都认为泰勒上尉必须为第19飞行中队的失踪承担主要责任。泰勒并不是一名优秀的飞行员,而以马虎著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曾经两次因为在海上迷航而不得不弃机跳伞而获救(泰勒还被迫在海上第三次弃机跳伞,不过那一次不是他的责任)。在这次飞行训练时,泰勒既忘了带手表又忘了带基本的导航仪器。在飞行中,他报告他的飞机上的罗盘失灵,但是相信自己能够根据目测继续带领飞行,声称无需帮助。在4点45分时,基地发现泰勒显然已迷失了方向,要求他把指挥权交给跟随的飞机,但是泰勒显然没有这么做。从通话记录可知,泰勒一直在率领飞行中队向错误的方向航行,迟至6点时,泰勒还在命令飞行中队向东飞行,而至少有两名学生飞行员认为应该向西飞行,但是由于军中的纪律,他们不得不跟随泰勒飞向深渊。基地反复地要求泰勒改用更可靠的紧急频道通讯,而泰勒也拒绝这样做。因此这次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为错误导致,其次天气也不佳。尽管在第19飞行中队刚起飞时,天气情况良好,但很快就变得恶劣。救援飞机报告遇到强烈的气流和危险的飞行条件,当时在该海域的船只报告风暴和巨浪。一位迷航而又刚愎自用的中队长带着没有经验的学生飞行员在恶劣的天气中夜里飞行,遇难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并没有任何神秘之处。 但是泰勒的亲属对这个调查结果不满。他们向美国海军高层上诉。在40年代末,美国海军最高当局满足了泰勒亲属的要求,把事故原因归咎于坏天气和“未知因素”。“未知因素”激发了人们的想象能力。第19飞行中队的失事成了“百慕大魔鬼三角”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神秘故事,在传播中又被有意无意地添油加醋,于是恶劣的气候被说成“当时天气很好”(见赵俊涛《百慕大:死亡三角》,下同),一次对学生飞行员的训练飞行被说成“参加训练的14名飞行员也都是有经验的老手”,泰勒拒绝使用紧急通讯频道被说成“无线电联络受到干扰”,那架升空后不久就爆炸的“水手”救援飞机被说成“与基地保持一段联系后也失踪了”,好像也很神秘,而实际上那只是当天出动的众多救援飞机中的一架而已。 这件事被添油加醋再披露之后,百慕大海域出了名。随着人们对这片海域的关注,不可思议的飞机失踪,就显得越发令人感到恐怖—— 1948年12月27日22点30分,一架 DC—3型大型民航班机,从旧金山机场起飞,途经百慕大海域上空,地面指挥塔曾听到机长惊诧的话声:“这是怎么回事?都在唱圣诞歌哪?” 谁也没有想到这句话里所包涵的意味是什么。 28日凌晨4点30分,班机还向机场发过电讯—— “接近机场,灯光可见,准备降落。”机场做好接受着陆的各项准备。 可是这架DC—3型班机始终没在机场降落。它在降落前就消失了,机组人员和全部乘客无一生还。 飞机一分钟前还与机场保持着正常联系,这次失踪仿佛是在一瞬间之内发生的。就像天空破了个洞,飞机一下掉进洞里,无声无息了。 2.航海者的墓地 百慕大三角究竟是一片什么样的海域呢?我们从最早扬帆驶过这片海域的哥伦布的见闻中,也许能窥见300年前这片海域的若干情况。 1502年,哥伦布第四次度过美洲时,曾途经百慕大三角。 这天,哥伦布仁立船头,但见晴空万里,海面平静。突然间,狂风骤起,天昏地暗,几十米高的巨浪像墙一样向船队扑来。 水手们齐心协力试图调转航向,但船上所有的导航仪器全部失灵,磁罗盘上的指针不是指着正北方向,而是指向西北方向,偏离6度。船失控了,任随风浪推打。 哥伦布是的,经过几天几夜颠簸,船总算没有沉没。令他奇怪的是,这场从天而降的风暴竟嘎然而止了,风浪说结束就结束,马上就风平浪静了。 哥伦布把这一切详细地写在他的航海日记里。他在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中,也谈到这次难忘的经历—— 当时,浪涛翻滚,一连八九天时间,我们看不到太阳和星辰……我这辈子见过各种风暴,可是从来没遇到过时间这么长,这么狂烈的风暴。 问题在于哥伦布活过来了,他的经历至少属于那些尚可解释的遭遇。那么,那些没能活过来的人,他们的遭遇呢?当然,那是一种不可解释的、谁也没看到的经历—— 1840年8月,一艘法国帆船“洛查理”号正在百慕大海面航行。这艘船扯着帆,而且风帆饱满,说明它在平静地航行着。令人感到迷惑的是,它好像在没有目标似地随风漂浮。人们感到奇怪,便划船靠上去。他们发现船上静悄悄的。上船后才发现,船上空无一人,但货舱里装着的绸缎等货物完整无损,水果仍很新鲜,也没人碰过。然而,为什么船上的水手都跑光了呢?没有人能够解答,船上唯一健在的生物,就是一只饿得半死的金丝鸟,可惜它不能说话。 到底船上发生了什么,没人知道,但谁都明白船上肯定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1872年,这一带海面又发生了一件怪事。 一艘双桅船“玛丽亚·列斯特”号,在亚速尔群岛以西100海里的地方漂浮。当它被人们发现时,船上也是空无一人,而且船舱的餐桌上还摆着美味佳肴,茶杯里还盛着没喝完的咖啡和水。壁上的挂钟正常地走动,缝纫机台板上还放着装着机油的小瓶子。这一切除了说明这艘船没有遇到风浪之外,丝毫不能解释它的主人为何弃船而去。 1944年,古巴籍的货船“鲁比康”号在同一海域同样出现人去船空的奇案。当人们登上这艘漂浮不定的船时,只有一只狗孤独地躺在甲板上。 1963年,美国籍油轮“玛林·凯思”号穿过这片海域,航行的第2天,船上的报务员还向岸上通报说:“航行正常,位置北纬26度4分,西经73度。”但这是“玛林·凯思”号传给世界的最后讯息,它从此失踪了。谁也无法想象这样一艘装有现代化导航和通讯设备的油轮,竟然连一点油花都没留下,就从这片海域上失踪了。 美国籍货轮“独眼”号是一艘长达542英尺、拥有309名水手的巨型货轮。1918年3月,它在巴西装满锰矿砂,返回弗吉尼亚的诺福克的途中失踪了。当时天气很好,不存在风浪掀翻船只的可能。有人推测说当时正值战争期间,“独眼”号很可能遭德军潜艇的袭击。可是战后人们查阅了德国海军的战时记录,发现当时没有一艘德国潜艇在“独眼”号航线上出现过。如此庞大的一条巨轮,又有无线电通讯设备,它怎么连个“SOS”的信号都没发出就失踪了呢? 1935年8月,意大利籍的货轮“莱克斯”号的水手们,亲眼看到美国籍纵帆船“拉达荷马”号被海浪渐渐吞没,他们奋不顾身地从海上救起了“拉达荷马”号溺水的水手。但5天之后,“莱克斯”号的水手却惊讶地发现,“拉达荷马”竟然漂浮在海上。这并不是幻觉,因为“莱克斯”号上的水手,连同被他们救起的“拉达荷马”号上的水手,一同登上了“拉达荷马”号纵帆船。 一艘已经沉没了的船,怎么可能又重新漂游海上呢?人们无从解释。 5.科学家们的种种解释 全世界的科学家似乎都不允许百慕大三角的谜继续存在下去。他们运用自己已知的各种知识,去解释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种种怪事。 在各种解释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下面的这几种: (l)磁场说。在百慕大三角出现的各种奇异中,罗盘失灵是最常发生的。这使人把它和地磁异常联系在一起。人们还注意到在百慕大三角海域失事的时间多在阴历月初和月中,这是月球对地球潮汐作用最强的时候。 地球的磁场有两个磁极,即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但它们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中。地磁异常容易造成罗盘失误而使机船迷航。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百慕大三角海域的海底有巨大的磁场,它能造成罗盘和仪表失灵。 1943年,一位名叫袭萨的博士曾在美国海军配合下,做过一次有趣的试验。他们在百慕大三角区架起两台磁力发生机,输以十几倍的磁力,看会出现什么情况。试验一开始,怪事就出现了。船体周围立刻涌起绿色的烟雾,船和人都消失了。试验结束后,船上的人都受到了某种刺激,有些人经治疗恢复正常,有的人却因此而神经失常。事后,袭萨博士却莫名其妙地自杀了。临死前,他说试验出现的情况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关。他没有留下任何其他论述,以致连试验的本身也成了一个谜。 (2)黑洞说。黑洞是指天体中那些晚期恒星所具有的高磁场超密度的聚吸现象。它虽看不见,却能吞噬一切物质。不少学者指出,出现在百慕大三角区机船不留痕迹的失踪,颇似宇宙黑洞的现象,但难以解释它何以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3)次声说。声音产生于物体的振荡。人所能听到的声音之所以有低浑、尖脆之分,这是由于物体不同的振荡频率所致。频率低于20次/秒的声音是人的耳朵听不见的次声。次声虽听不见,却有极强的破坏力。 百慕大海域地形的复杂性,造成了次声的产生及其加剧了次声的强度。波多黎各海岸附近的海底火山爆发、海浪和海温的波动都是产生次声的原因。 (4)水桥说。据认为百慕大三角区的海底有一般不同于海面潮水涌动流向的潜流。因为,有人在太平洋东南部的圣大杜岛沿海,发现了在百慕大失踪船只的残骸。当然只有这股潜流才能把这船的残骸推到圣大杜岛来;当上下两股潮流发生冲突时,就是海难产生的时候。而海难发生之后,那些船的残骸又被那股潜流拖到远处,这就是为什么在失事现场找不到失事船只的原因了。 (5)晴空湍流说。晴空湍流是一种极特殊的风。这种风产生于高空,当风速达到一定强度时,便会产生风向的角度改变的现象。这种突如其来的风速方向改变,常常又伴随着次声的出现,这又称”气穴”。航行的飞机碰上它便会激烈震颤。当然严重的时候,飞机就会被它撕得粉碎。 可惜,这些仅仅是说而已,而且,每一种说只能解释某种现象,而无法彻底解开百幕大之谜。何况,除了飞机和船只无端失踪之外,百慕大海底和海面还有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怪事呢! 在本世纪海上发生的神秘中,最著名而以最令人费解的,当属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一连串飞机、轮船失踪案。百慕大是一个奇怪的地方。在这里不明不白失事的飞机多达数十架,轮船100多艘,不仅如此,百慕大还出现过许多穿越时间隧道失踪,而又突然出现,且“使人年轻”的传闻。 在全球,当人们一提到百慕大,就会感到毛骨悚然,一个科学团体认为,此处可能有一个巨大的陨石。据研究,约1500年前,有一个巨大的陨石从太空飞来,掉入大西洋。这块大陨石犹如一个大黑洞,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连光线也能吸引进去,何况飞机、轮船。墨西哥半岛上的伯利兹也曾经飞落过一颗陨石,摧毁了地球上万物生灵,其尘埃在地球上空弥漫十年之久。百慕大离伯利兹不远,是否是受双重影响也不得而知。 如果陨石造成百慕大魔鬼三角区的论点成立的话,那么北纬30度一线附近的种种怪异现象是否也可用陨石论的观点来解释呢? 西方著名科学家赫尔比格曾提出过一个令人惊叹的理论,地球在其46亿年的历程中,先后捕获了4颗卫星,即4个月亮。这4个月亮恰好跟地球的4个地质年代相符合,同地球4次大变动相印证。我们今天看到的月球是地球的第四颗卫星,前三颗由于在运行中离地球太近,最后都坠落了。在坠落到地球赤道偏北附近三个地方之前,他们发生了爆炸,摧毁了世界上万物之灵,地球变形了,形成了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三颗月亮落地中心除印度洋以外,其他两颗硕大的月球都是在北纬30度附近,不仅形成了三大洋,其地球内部地核结构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使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均呈倾斜。 但也有人认为,地球运转轨道呈斜形是面积217.56万平方米的格陵兰岛亿万冰雪融化导致地球失去重心所造成。还有人认为,地球运行呈斜形(往西北方倾斜)并非上述两大原因所致,而是地球的卫星——月亮在起作用。因为月亮始终是绕地球转的,地球被月亮牵制住了。众说纷纭,但这些说法与神秘的北纬30度主题都离得较远。 据说自从1945年以来,在这片海域已有数以百计的飞机和船只神秘的无故失踪。失踪之多,使世人无法相信其尽属偶然。而该地区无法解释的船只或飞机失踪,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我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更何况此事惊动了世界各的科学家。
《海底两万里》 “章鱼” 梗概
第四十二章 章鱼
潜艇从大西洋往北,沿着南美洲的曲折海岸行驶,在亚马逊河口,我们用印颈鱼作饵来钓海龟,潜艇来到留卡斯群岛附近,突然围上一群大章鱼。章鱼缠住螺旋桨,潜艇动弹不得,在艇顶平台上,人和章鱼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在生死关头,尼摩艇长挺身而出救下了处于死亡边沿的内德。
尼摩艇长为在人鱼大战中牺牲的艇员而哀伤,鹦鹉螺号继续向北,航行在墨西哥湾暖流上,艇长将自己的研究总结用几种不同的语言写成,签上名字,装进一只容器中扔进大海,希望能为人类所得。
扩展资料该回主要人物简介:
1、尼摩船长,在书中并未说明其国籍。他的真实身份在《神秘岛》中才得以揭晓:其为印度的达卡王子。
尼摩是个有正义感的反抗英雄,他对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极端痛恨,向往民主与自由。反抗失败后的尼摩选择了归隐大海,他曾经对阿龙纳斯说“海上极度太平。海洋不属于暴君。在海面上暴君们还能行使不公平的权利,他们可以在那里战斗厮杀,把陆地上的种种恐怖都带到海面上来。
但是,在海面以下三十英尺的地方,他们的权利就不起作用了,他们的影响就消失了,他们的势力消失得踪影全无”。他甚至宁愿葬身于大海深处,在安静、不受鲨鱼和人侵害的珊瑚坟墓里长眠。
2、皮埃尔·阿龙纳斯,法国博物学家,巴黎自然科学博物馆教授,40岁,博古通今,在法国出版过一本书叫《海底的秘密》。他乘潜艇在水下航行,饱览了海洋里的各种动植物。
此书主要讲述鹦鹉螺号潜艇的故事。1866年,海上发现了一只疑似为独角鲸的大怪物,阿龙纳斯教授及仆人康塞尔受邀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他们与鱼叉手尼德·兰不幸落水,到了怪物的脊背上。他们发现这怪物并非是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艇。
潜艇是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水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看到海中许多罕见的动植物和奇异景象。
途中还经历了搁浅、土著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艇到达挪威海岸时,三人不辞而别,回到了他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