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07-16
2.请告诉我西方节日的中英文简介(越多越好)
3.北欧海盗与俄罗斯国家的形成关系
2021-07-16
九、从土地到金钱
爱德华一世登基的时候已经三十五岁。他是一名富有头脑的政客,一名身经百战的将领,还是一名十字军骑士。这三个身份加在一起,成为一个完美国王的理想形象。英格兰人热烈地欢迎他,把他同他的叔祖、百年前参加过十字军的国王理查相提并论。又一个“狮心王”到来了。
爱德华深以自己是一名骑士为荣。甚至在父王去世,王位空悬之际,他在归国途中还参加了比武大会。他的父亲亨利三世迷恋“忏悔者”爱德华,他崇拜的则是一位传说中的骑士英雄——亚瑟王。
亚瑟王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名威尔士人。八百年前,面对入侵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凯尔特人奋起抵抗,后来退入威尔士地区,亚瑟王就是凯尔特人最有名的首领。不过到了爱德华的时代,经过有心人的加工,亚瑟王摇身一变成了英格兰人的先祖,而且成为骑士精神和正义的化身。
爱德华登基之后的十年时间里,最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一场持续的战争上。他的对手,恰恰是亚瑟王真正的后人——威尔士人。
威尔士面积不大,只有两万平方公里,但是境内低山起伏,易守难攻。无论是盎格鲁——撒克逊人还是诺曼人,虽然多次派兵征讨,都没能彻底征服威尔士全境。享利三世治国无力,威尔士西北部一个叫卢埃林(Llywelyn)的当地贵族看准机会,扩充力量,和亨利三世签订了条约,获得了接近于独立的地位。之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冲突不断,让英格兰人头痛不已。爱德华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
1277年,爱德华率万人大军,分水陆两路进军威尔士。卢埃林被迫签下和约,向爱德华称臣纳贡。
1282年,双方冲突再起。爱德华二次进军威尔士。卢埃林躲入山区打游击,遭到围困,最终战。他的弟弟大卫继续领导抵抗,六个月后被俘,被处以绞刑、开膛和分尸。
爱德华决定完全控制威尔士。他大兴土木,在威尔士的战略要地修建城堡,作为英格兰的驻军之所。这些城堡规模庞大,设计雄伟,尤其以卡纳封(Caernarfon)城堡最为有名,但是这也耗费了大量金钱。爱德华还颁布法律,在威尔士设郡,完全按照英格兰的模式实行管理,包括适用英格兰的法律。他消灭了很多威尔士的望族,把自已的儿子小爱德华封为“威尔士亲王”。从爱德华一世起,威尔士成为英格兰的一部分,政治上的独立不复存在。
征服威尔士的同时,爱德华还在英格兰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是英格兰有史以来颁布法律最多的国王。
爱德华在青年时代经历了围绕《牛津条例》展开的政治争斗。他一开始支持改革,但最后坚定地站回到自己的父亲身边。他比亨利三世聪明的地方在于,他从争斗中学会了如何同男爵们打交道,并且运用到自己的执政中去。
一上台,爱德华就在全英格兰进行了一次大调查,规模堪比两百年前的《末日审判书》调查。这次调查持续了十几年,深入到每个郡下属的所有百户,也就是乡一级的行政单位,调查因此又称为“百户邑调查”。
这次调查的重点,是各地的人口、土地、地方法庭的数量,以及土地来源、地方法庭资质是否合法。这是在摸清王国的家底,因为土地、法庭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爱德华有意借机收回前朝王室流失的土地和司法权利。调查虽然详尽,但要从男爵们手中收回权利可没那么容易。上一节提到的瓦伦伯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次调查期间。面对敢于挥剑的男爵们,爱德华只好让步,收回权利也就不了了之。
调查还有一项重点,就是王室官员在各地有没有滥用权力。结果,统计到的案件数量巨大,以至爱德华都无力加以处理。不过进行这项调查本身,表明爱德华已经深知有必要清除行政和法律执行过程中的积弊。
从1275年开始,爱德华连续颁布了十余部法律。这些法律长短不一,长的如《第一威斯敏斯特条例》,共五十一条,涉及官员行政、司法程序等多项内容。短的则只涉及一个专门问题,包括债务纠纷、土地继承和买卖等,长度也就是一两页纸。
这些法律中的很多条款都成为英格兰普通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延用到近代才逐渐被淘汰废除,有一些甚至今天依然有效。这些法律中影响最大的,是关于土地的继承和买卖。
诺曼征服所建立起来的军事土地封建制度,历经两百年的数度动荡叛乱,此时已经千疮百孔,难以为继。领有土地的封臣们千方百计逃避应该承担的各种封建义务,比如把土地捐给教会,再从教会租回来使用,就可以利用教会的特殊权利免除相当多的税金或劳役。还有很多土地,经过数代人的继承和再分封,原先的一大块领地被层层分割,多出来很多新的领主。这些新的领主只对封给他们土地的上一级领主负责,同国王的关系越来越远。坐在封建制度金字塔尖的国王,名义上是全英格兰土地的所有者,但实际上,他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下的金字塔到底有多少层。
尽管英格兰国王坚持“封臣的封臣也是我的封臣”,但是再分封的层级越多,国王对最底端的控制力就越弱。这可蕴含着巨大风险。因为直到此时,土地依然是财富和军事封建义务,比如军队、徭役或者“盾牌钱”的最主要来源,要想坐稳江山,就必须有钱有军队,就必须牢牢控制住土地和直接领有土地的人。
1279年,爱德华颁布了《永久管业条例》(Statute of Mortmain),禁止领主们把土地捐献给教会,借以逃避封建义务。
1285年,颁布了《第二威斯敏斯特条例》,当中有五十多个条款涉及土地继承以及司法问题。其中一条明确了一种被称为“限嗣继承”(Entail)的土地继承方式。一块领地,通过继承、赠予等方式出让的时候,出让人可以附加条件,就是这片领地只能由被出让人的男性后裔继承,代代相传,不能分割,不能转让。一旦被出让的男性后裔断绝,土地就将由出让人的后裔或者指定的机构收回。
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土地继承方式,和法兰西王室的“封?”制度有些相似。不过它的目的可不是为了保持国土统一,而是为了保证领地不被再分割,领地上所附带的各种封建义务不会流失。
“限嗣继承”成为英国文化里一个独特现象。在《傲慢与偏见》、《唐顿庄园》等文艺作品里,都涉及这一话题。一个坐拥庞大地产和豪华庄园的地主,因为没有儿子,不得不为女儿们的未来担忧,因为在他后,女儿们必须离开庄园和这片土地。他也不能出售地产,即便在手头缺钱周转的时候,也不能把地产出售或用来抵押,因为他没有那个权利。
限嗣继承通常只把土地传给长子,这就造成另一个后果,次子及以来的小儿子们不得不早早另谋出路,要么从军,要么经商,要么去作教士。他们的家庭条件好,小时候都受过教育,大长后投身各行业,素质更高,目的性更强。他们就象鲶鱼,搅动起各个行业,不少人都能有所成就,成为新的权贵。
限嗣继承的领地只占了英格兰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是不受这种限制的,被再分封、转让的现象依然存在。1290年,爱德华颁布《土地买卖法》(Quia Emptores),把土地买卖合法化,但是要求土地买卖时,原来领地上的封建义务要随着土地转移给新的买家。如果一块领地被部分出售,封建义务要按比例随着被出售的部分转移。比如一块领地应该提供十名骑士,领地的十分之一被出售,那么买家就要承担起提供一名骑士的义务。
土地被出售之后,买卖双方不再有任何关系,买家完全替代了卖家,对领地的上一级领主,也就是卖家原来的领主负责。这种封建义务随土地转移的方式称为替代(Substitution),再分封(Subinfeudation)被彻底禁止。
《土地买卖法》给英格兰封建制度这座金字塔的向下生长一下子踩下了刹车,对国王最为有利,大领主们也跟着受益。它还带来另一个影响,就是随着土地买卖合法化,土地的价值和附着在上面的各种封建义务都可以折算成货币来计算,金钱成为联结上级领主和下级领主的纽带。原来的以个人效忠为标志的封建等级关系开始瓦解了。
爱德华颁布的这些法律,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成果。除了身边有能臣相助,还有一大群来自英格兰各地的“自由人”参与其中。
爱德华没有忘记青年时代经历的政治动荡,努力为自己的统治寻求广泛的支持和共识。亨利三世时期的“对话会”,在他手里成为差不多每年召开两次的“议会”。这些法律都是交议会讨论、修改之后才颁布的。
参加议会的人一部分是奉爱德华之召而来。他们都是大领主,包括伯爵、男爵以及一些主教。能否被国王选中,主要看他们是否支持国王,或者是不是实力大到不能被冷落。
自诺曼征服以来形成的男爵阶层,也就是国王的直属封臣里,能够被传召出席议会的只是一小部分。在传召他们的书面文件里,他们被冠以“男爵”的头衔。慢慢地,自诺曼征服以来形成的传统男爵阶层分化了,只有被国王以书面方式称为男爵之人才被视为真正的男爵。他们和伯爵们一起,成为真正的贵族。因为他们有资格参加议会,故被称为议会贵族或者同级贵族(Peers)。
除了贵族们,还有一部分人是从各个郡或者城镇选送上来的,大部分是小领主、骑士或者商人。他们在数量上逐渐增加,最终超过贵族们,成为议会里的多数。
爱德华如此重视议会,倒不是说他很民主。主要的原因,还是他需要参加议会的人帮他解决一个老问题——缺钱。
和之前几位国王一样,爱德华也缺钱。早在成为国王之前,他为了参加十字军东征,就从法兰西国王路易九世手里借了一大笔钱,另外又从意大利银行家那里借了十万镑。为了征服威尔士,他从从意大利借了十五万镑,其中的大头,用在了修建城堡上,仅卡纳封一座城堡,就花了一万四千镑。
借债,成了缓解爱德华燃眉之急的新手段。只要手里有钱,爱德华就可以任性而为。可是,借来的钱终归是要还的,要是失去了信用,难保下次有急需的时候还能借到钱。凭借王室直属领地、法庭的稳定来源,爱德华一年只有几万镑的收入,要偿还短期内积累起来的巨额债务,他仍然要向英格兰贵族和有钱人求助。筹钱,依然是爱德华最为费尽心力的事。
有了意大利银行家,犹太人的作用就没那么重要了。爱德华在1290年颁布《驱逐条例》,将犹太人全部逐出英格兰,财产全部没收。仅这一招,爱德华就发了一笔横财。
不过,更持续的财源,依然是税收。动产税征收越来越频繁。亨利三世在位五十六年,征收过四次动产税,爱德华在三十五年里就征了九次。1290年征收十五分之一的动产税,一次收入就高达十一万六千镑。
要收税,就需要召开议会,获得议会的支持。这不是必须的,但至少可以让税征得更加名正言顺,也可以避免引起抗税的骚乱。要议会同意征税,就需要同意与会者的一些要求,包括制定他们想要的法律。
用政治交易来换取税收,成为中世纪英格兰的一项政治传统。
要收税,就要从有钱人身上下手。拥有大片土地的贵族们仍然财大气粗,但一个新的群体已经开始摆脱土地的限制,迅速崛起,地位越来越重要。他们就是英格兰的商人。
1277年,一艘来自意大利热那亚的商船,驶过英吉利海峡,抵达了佛兰德斯的布鲁日(Bruges)。在这之前,由于穆斯林控制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沿岸国家同西欧、北欧的贸易往来只能经过陆路进行,法兰西的“香槟集市”应运而生。现在,穆斯林对直布罗陀的控制已大不如前,地中海得以同英吉利海峡、北海联结起来。英吉利海峡两岸,成为新的贸易中转点。
在北欧,一个叫作“汉萨同盟”(Hansa League)商业圈也已经形成。它由来自德意志、挪威、瑞典的商人组成,在波罗地海和北海沿岸开展贸易。伦敦和布鲁日都成为“汉萨同盟”的成员,分位英吉利海峡的一西一东,是同盟南翼的门户和据点。
地处两北两个贸易圈的交叉点,英格兰想不发展海上商业都难。沿海地带出现了大批的城镇和集市,商贾云集,千桅耸立。英吉利海峡成为新的贸易通衢,法兰西的“香槟集市”就此走向衰落。
在英吉利海峡对岸,佛兰德斯甚至发展得更快。英格兰的贸易虽然红火,但是还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制成品,最主要的出口产品是羊毛,品质在全欧洲首屈一指。英格兰羊毛的最大买家就是佛兰德斯,那里有一流的纺织业,把羊毛制成高品质的呢料,销往欧洲各地。
海峡两岸的商业、手工业一派繁荣,催生了一批富有的商人和手工业主。在英格兰议会里,来自城镇的代表越来越多,就是从这些人当中推选出来的。在1295年的一次议会上,一共有三百四十一人出席,伯爵、男爵等贵族只有四十九人,其余近三百人都来自各郡,每郡四人,其中两名是骑士,两名是城镇代表,也就是商人和手工业主,加起来占了将近议会总人数的一半。这届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商人们已经同传统的封建贵族们势均力敌了。
爱德华借来的钱和通过议会收上来的钱,主要用于战争。爱德华统治的前期,重点是征服威尔士,而在后期,他要同时应对两个重要对手:一个是法兰西,一个是苏格兰。
爱德华非常看重对加斯科涅的统治。1286年到1289年,他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驻留那里,亲自整饬当地的治理,还出台了一些改革措施。不同于他的父亲亨利三世,爱德华无意从法兰西手里夺回整个阿基坦地区,但他决心稳固在加斯科涅的统治,同时保住阿基坦公爵的头衔。
可是,他的对手不想让他如愿。
1285年,一位新国王在法兰西登基,就是腓力四世,绰号“美男子”(The Fair)。腓力雄心勃勃,一心扩大法兰西王国的领土。他把目光盯上了南部的加斯科涅和北部的佛兰德斯,这两个地方在名义上都是法兰西国王的封臣属地,但又都相当独立。腓力决心把两个地方都变成直接听命于他的国王直属领地。
1293年,英格兰人和法兰西的诺曼底人在海上为争夺贸易控制权起了冲突。腓力借机向爱德华发难,要求他放弃加斯科涅。
爱德华自然不会答应。他没有贸然开战,而是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无奈腓力四世态度坚决,英、法一战已经不可避免。
1295年,刚刚平定了威尔士发生的一场叛乱,爱德华就开始为对法开战筹钱。许多贵族不愿支持这场战争,因为他们在加斯科涅既无领地,也无利益。他们的观点是,他们效忠的是英格兰的国王,不是阿基坦公爵,即便两者是同一个人,也要把封臣们的义务分得清清楚楚。加斯科涅是国王自己的事,与英格兰人无关。
无奈之下,爱德华召开了“模范议会”。他极力向与会者夸大法兰西的野心和威胁,力图让他们相信,一旦加斯科涅失守,英格兰将遭到法兰西的入侵。这一招还真奏了效,英格兰人第一次被民族主义的情绪煽动起来,同意为这场战争交税。
不过这次征收来的钱并没有用于出征法兰西,而用全部用来向北方的苏格兰开战。
1290年,苏格兰王位的最后一位继承人去世,王位空悬。爱德华抓住机会,扶植起一个亲英格兰的傀儡国王。苏格兰人对此并不接受。民族的概念也已经在苏格兰人中间生根发芽,他们决心反抗英格兰强加给他们的统治。
1295年,苏格兰的傀儡国王迫于压力,终于同爱德华反目,十二名贵族组成议事会辅政国王。苏格兰还向法兰西求助,共同应对英格兰。法兰西——苏格兰同盟就此建立起来,持续了三百年。
1296年,爱德华亲率大军杀向苏格兰。在他贝立克(Berwick)与苏格兰军队展开一场激战,取得胜利,贝立克惨遭屠城。英格兰的军事实力确实强过苏格兰很多,一路所向披靡,苏格兰人不得不再次屈服,国王被押送到伦敦塔关押。爱德华没有再扶植新的傀儡,他决定像对待威尔士一样,对苏格兰进行直接统治。
但他无暇在苏格兰停留,仍然需要马上转头对付法兰西。和他的祖父约翰当年的策略一样,爱德华也拉拢起一个反法兰西的同盟,包括佛兰德斯、德意志,同加斯科涅一起,从两北两路发起攻击。他为此又大笔撒钱,仗还没打,已经花出去了二十五万镑。英格兰人反对向法兰西开战的声音愈发强烈,作为妥协,爱德华再次颁布《大宪章》,终于换来议会同意征收八分之一的动产税。
1297年夏天,爱德华率军渡海前往佛兰德斯,准备与盟友会合,向法兰西发动进攻。但法兰西严阵以待,盟友们纷纷背约,南北夹击的计划根本无法实现,这次军事行动彻底失败。到秋天,爱德华不得不选择和谈,黯然返回英格兰。
这场失败与约翰时期的“布汶之战”十分相似。但是英格兰的权贵没有向爱德华群起发难。毕竟爱德华军功彪炳,年近六旬仍然御驾亲征,一两次失败总还可以原谅。
爱德华征战一生,好运气从此刻开始离他远去。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他一直都忙于稳固对苏格兰的统治,但没能取得成功。
苏格兰最有名的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采用游击战术,率部同英格兰军队周旋,令爱德华头痛不已。**《勇敢的心》记述了华莱士的传奇故事,但是“戏说”成份太多,多处与史实不符。华莱士于1305年被俘,送到伦敦斩首,首级被拿来示众。
华莱士虽,反抗运动并没有停止。一个名叫罗伯特·布鲁斯(Robert Bruce)苏格兰年轻贵族,自立为国王,继续抵抗英格兰。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爱德华都在率军追击和捉拿布鲁斯。他的身体已经很差,不能骑马,不得不坐轿子,但仍然随军出征。
1307年,神终于降临。爱德华于征途之中,年六十八岁。他的时候,大约还有二十万镑的债务没有还清。
请告诉我西方节日的中英文简介(越多越好)
一、新年(New Year)
犹太历七月的第一天;伊斯兰教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格列高利历 (Gregorian calendar),公历或阳历。为纪念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采用此历而命名的。按阳历或公历,新年从1月1日(January 1)开始。在元旦这一天,人们辞旧迎新(to see the old year out and the new year in)。
由于文化和习俗的不同,各国人民庆祝元旦和新年的方式和形式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尽管圣诞节才是最大的节日,新年在人们心目中仍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除夕之夜(New Year\'s Day)晚会是庆祝新年到来必不可少的活动。西方各国的人们都喜欢在欢快的乐曲和绚丽的光彩中喜气洋洋地度过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此时,化装晚会特别受欢迎。来宾们把尊严和谨慎藏在面具之后,打扮得稀奇古怪。大家无拘无束,尽情玩乐,与平日的行为大相径庭。在英美两国,午夜钟声一响,参加晚会的人们还要手拉手高唱"友谊地久天长"这首著名的苏格兰民歌。
二、圣诞节(Christmas)
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诞生 的日子,公认的日期是12月25日。圣诞节本是一个宗教性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的全民性的节日,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甚至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很盛行。
圣诞节指圣诞日(Christmas Day)或 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tide),即12月24日至第二年1月6日这段时间。另外人们把12月24日夜为圣诞前夜(Christmas Eve)。
三、复活节(Easter)
复活节(Easter)是基督教耶酥复活的重大节日。对基督徒而言,复活节仅次于圣诞节。
公元325年,尼西亚会议决定,为纪念基督教的创始人耶酥复活,将每年的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the first Sunday following the first full moon after March 21)定为复活节,所以,复活节每年的具体日期不确定。又因为复活节总是在星期天,所以它的英文说法可以是Easter/Easter Day,也可以是Easter Sunday。从复活节开始以后的一周称为复活节周(Easter Week),在此期间,教徒每天进行祈祷。
复活节前40天有一个大斋期称为四月斋( Lent ),是从基督教的圣灰星期三( Ash Wednesday )起至复活节前一天为止的40天,这主要是为了纪念耶酥在荒野禁食()40天而绝食或忏悔。大斋期为信徒们提供了一赎罪(penance)、斋戒(fasting)、自制(self-denial)和忏悔(repentance)的机会,要求信徒们涤净过去一年中的劣行与罪过。
按照基督教的习惯,在复活节的前一天,教徒们要举行夜间祈祷。这天晚上,教堂里灯火全部熄灭,意味着世界一片黑暗。等到午夜的钟声一响,神父手持一枝点燃的蜡烛(象征基督光芒),走进教堂,将各个教徒手中的蜡烛点燃,不一会儿,整个教堂被众多的蜡烛光照得通明,祈祷也就随之结束。
复活节这一天要举行宗教仪式和活动, 如“圣餐”等,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主复活了”(The Lord\'s risen)。然后人们互赠彩蛋(Easter egg),小孩吃兔子糖,讲兔子的故事。按西方国家的习俗,彩蛋 和兔子是 复活节的典型象征和吉祥物。
四、感恩节(Thanksgiving)
感恩节是美国民间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the 4th Thursday in November)。
五、愚人节(April Fool's Day)
愚人节(April Fool's Day/All Fool's Day)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4月1日(April 1st)。按照西方国家的习俗,在愚人节这一天,人们可以任意说谎骗人,愚弄他人。骗人越高,越能得到推崇。在愚人节受到愚弄的人被称为 April Fool ( 4月愚人)。按照他们的习惯,当一个人成功地使别人受到愚弄时,他就会笑着说 ,这时受愚弄的人恍然大悟,也会跟着哈哈大笑。愚人节活动活跃气氛,放松一下大脑,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本不是件坏事。但是开玩笑或愚弄人应该有个分寸,要适可而止,不要只是一味地追求骗术的高明,而不顾他人的承受性,也就是说不要把自己的一时高兴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不过愚人节最典型的活动还是大家互相开玩笑,用假话捉弄对方。有的人把细线拴着的钱包丢在大街上,自己在暗处拉着线的另一端。一旦有人捡起钱包,他们就出其不意地猛然把钱包拽走。还有人把砖头放在破帽子下面搁在马路当中,然后等着看谁来了会踢它。小孩们会告诉父母说自己的书包破了个洞,或者脸上有个黑点.等大人俯身来看时,他们就一边喊着“四月傻瓜”。一边笑着跑开去。总之,每逢愚人节这一天,动物园和水族馆还会接到不少打给菲什(鱼)先生成莱昂(狮子)先生的电话,常常惹得工作人员掐断电话线,以便减少麻烦。
六、母亲节( Mother's Day)
母亲节( Mother's Day)是英美等国家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意而设的一个节日。日期是每年的5月第二个星期日(the 2nd Sunday in May)。
母亲节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据说当时在美国 Philadelphia 有一个小地方,人们之间彼此关系不十分友好,经常打架。当时有一位叫 Mrs Jarvis 的女士希望能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她就开始了一个所谓“母亲友谊节”(Mother\'s Friendship Day)。在母亲友谊节这一天便去看望其他人的母亲,并劝她们能和好如初。于 1905年5月9 日去世,她的女儿Miss Anna Javis 继承了她的事业,继续努力,并决心建立一个纪念母亲的节日。于是她开始给当时有影响的人写信,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她的努力下, Philadelphia 于1908年5 月10 日第一次庆祝了母亲节。
七、父亲节( Father's Day)
每年的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the 3rd Sunday in June)。主要在美国和加拿大。
父亲节( Father's Day)起源与20世纪初的美国。据说当时在华盛顿州有一位名叫的人,她年幼丧母,兄弟姐妹六人全靠父亲抚养成人。父亲的这种既为人父,又为人母的自我牺牲精神极大地感动了她。长大后,她积极倡导父亲节,并说服当时华盛顿的Ministerial Society of Spokane作一次特殊的礼拜仪式向父亲们表达敬意。后来在1916年她的建议得到了Woodwork Wilson总统的官方承认。 从此父亲节便成为了美国的一项传统节日。
八、情人节( Saint Valentine's Day)
情人节( Saint Valentine's Day)是英美等国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2月14日。
值得注意的是情人节不仅仅是年轻人的节日,也是一个大众化的节日。情人节这一天,不仅仅情侣们互赠卡片和礼物,人们也给自己的父母、老以及其他受自己尊敬和爱戴的人赠礼物和卡片。特别引人入胜的是情人节之夜的化装舞会。这在几十年前就十分流行。参加舞会的入,个个煞费苦心地将自己装扮起来,有的化装成中世纪的骑士,有的化装成西班牙的海盗,还有的化装成东方的皇帝。聪明的舞会主人常常给每位客人发一个带花边的瓦伦丁卡片,上面写着某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成为你今晚的伙伴。因此在舞会上,人们便可以看到罗密欧和灰姑娘翩翩起舞;哈姆雷特同卡门谈笑风生;阿拉伯公主同查理二世共进晚餐。他们化装得那样维妙维肖.使人觉得仿佛真的是一群古人复活了。
九、万圣节 ( Halloween)
按照基督教的习惯,每年的11月1 日为万圣节,是纪念所有圣徒的日子。万圣节前夕便是万圣节的前一天,即10月31日。在中世纪的英格兰,万圣节被叫做 All Hallow ,大家知道,"前夕"的英语是eve , 所以万圣节前夕便由Halloween + eve 演变成 Halloween 。
在英国,万圣节前夕可以说是一个鬼节。因为大多数活动都与“鬼”有关。每到万圣节前夕这天晚上,人们就围坐在火炉旁,讲述一些有关鬼的故事,有时让一些在场的小孩听起来好生害怕。有的人把萝卜或甜菜头挖空,做成一个古怪的头形的东西,在上面刻上嘴和眼睛,在其内放上一枝点燃的蜡烛,看上去古怪、让人害怕,然后把它挂在树枝上或大门上,据说这样可以驱逐妖魔鬼怪。
在美国,人们制作“杰克灯”或叫“南瓜灯”(Jack-o'-lantern)。小孩们身穿古怪的服装,头戴面具,装扮成鬼怪的形象,手里提着一盏南瓜灯,从一家走到另一家,在大门口大声叫着“是请客还是要我们捣乱(Trick or Treat)。这时若主人不请客(treat ),这些顽皮的孩子就会动真格地捣乱(trick),有的在主人的门把上涂上肥皂或往玻璃上洒肥皂水;有的干脆把主人的门给卸下来;还有的顺手拿走主人放在门口的日常小用品等。但人们对这些天真可爱的小客人一般还是欢迎的,并且事先都准备好糖果或零钱。听到这些小孩来到时,他们马上迎出来,给孩子们分发糖果或零钱。
北欧海盗与俄罗斯国家的形成关系
北欧海盗应该大多指维京海盗。(最后一段讲与俄罗斯的关系)
维京海盗英文Viking,原意是“来自峡湾的人”。维京人今天通常泛指生活于公元800年——1066年之间所有的斯堪的纳维亚人。他们从事广泛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海盗时代初期,维京人对英格兰海岸及欧洲大陆的修道院、教堂和其他一些易于攻击之地发起猛烈进攻,他们因此被描绘成如麻的掠夺者。
历史
生活在古代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土著居民人称“诺曼人”(意:北方人),由于北欧的气候寒冷、 土地贫瘠,不利于农业发展,因而诺曼人主要以捕鱼为生。他们贯于航海,性格顽强、富于冒险。从八世纪开始诺曼武士乘船出外征伐劫掠。他们从丹麦、瑞典出发,向南沿着海岸而下,劫掠英格兰、爱尔兰、法国、西班牙并直穿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同阿拉伯人拼争。又向东沿着大河进入俄罗斯和欧洲内陆。他们的海盗行为使得人们望而生畏,所到之地无不被迫拿出钱粮以求安生。后来诺曼人因不愿意再回到寒冷的北方,在侵占的地方定居下来,陆续建立了英国的“丹麦区”,法国的“诺曼底”,和意大利的“西西里”这样的邦国领地,十二世纪后诺曼人的侵略活动才平息下来。后来北欧的土著居民陆续建立起北欧各国。
中世纪是个荒蛮的时代,不单指人文的凋敝,新兴的国家各恃武力,争抢着罗马帝国昔日的版图。凯尔特人、法兰克人、汪达尔人、萨克逊人,纷纷建立起各自的国家。我们来看看生活在冰天雪地的民族维京。
维京人生活在1000多年前的北欧,今天的挪威、丹麦和瑞典。当时欧洲人更多将之称为Northman,即北方来客。维京是他们的自称,在北欧的语言中,这个词语包含着两重意思∶首先是旅行,然后是掠夺。他们远航的足迹遍及整个欧洲,南临红海,西到北美,东至巴格达。但他们第一次在当地百姓面前出现,就是以海盗的身份抢劫掠夺。
撇开考古学的成就不说,我们可以从维京人自己讲述的故事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片断。最早的故事、历史、诗歌并没有写成文字,而是通过口头的传唱代代流传。直到公元1100年左右,居住在冰岛的维京人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字,记录在兽皮上,或者木块、兽骨和石头上,这种文字由几条简单的曲线构成,称为Rune,最早有26个字母,后来渐渐演变成16个。我们亦可以从同时代人的记载中找到维京人的点滴。但是一些受害者,比如修道院的僧侣,他们的描述就有欠客观。
从公元780年开始,维京人越来越多的外出活动。他们需要更多的贸易市场,需要更多的掠夺场地。他们主要偷盗牲口和谷物,也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财宝。他们迅速出击,得手后同样迅速的离去。附近的居民深受其害,将维京人视作蛮人,冷血的战士。
公元789年,一伙维京海盗洗劫了多赛特郡,从此英格兰就受着不断的骚扰。当地人与强盗英勇的战斗过,但更多的时候,他们缴纳赎金,称为 Danegeld(今天丹麦的赋税不叫tax,就叫Danegeld),让灾星快快离去。但钱不是总可以解决问题的,海盗有好几股,这个大王离去,另一个头领翩翩登场。在防守薄弱的地区,维京海盗很是猖獗。
当伟大的阿尔弗雷德(那时的国王不是皇帝,没资格称几世几世,只好在名字后面冠个Great)执政威赛克斯期间,他跟主要的维京部族达成协议,允许他们定居在英格兰东南部的地区,称为Danelaw(今天丹麦的法律称为Danelaw)。即便如此,脆弱的和平还是时时被打破,因为每一方都想得到更多的土地。
海盗的族群众多,意味着劫掠永远不会停止,哪怕是加涅特,挪威和丹麦的国王,征服了英格兰之后,他的领地还是常常被瑞典的海盗骚扰。不胜其害之下,这位强大的君主也不得不缴纳赎金。唯一的例外是在1066年,征服者威廉一世带着诺曼底士兵踏上英格兰,他的暴戾连海盗都望而生畏,于是当地的老百姓在外国人的皮鞭下反而度过了相对平静的一年。
苏格兰离北欧更近,公元795年奥克尼群岛被维京人占领,然后是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海岸线为海盗所控制。他们在这里建立了与挪威的贸易路线,并且以此为落脚点,向更西部发展。 苏格兰是挪威人的天下,相安无事。爱尔兰复杂很多,挪威人、丹麦人还有爱尔兰海盗都不是好相与的角色,于是常常爆发大规模械斗。直到公元902年,挪威人才暂时离开爱尔兰,之所以说暂时,是因为他们于公元917年就卷土重来,占领了都柏林作为贸易港湾。
1100年,都柏林才被诺曼人接管。但是众所周知,诺曼人正是丹麦海盗在法兰西留下的后裔。 北海固然是满目疮痍,维京人越过直布罗陀,在地中海沿岸继续肆虐。与强大的对手做生意,面对弱者就成了盗贼。这些不法之徒甚至打劫修道院,因为修道院中总有大量储藏的食物与财宝,僧侣又不动手反抗。沿着欧洲海岸线前进的维京海盗成了整个欧洲的噩梦,只有西班牙和法国幸免遇难。
公元844年,西班牙的阿拉伯军队在康多巴组织了一次成功的反登陆,伊比利亚半岛从此风平浪静,只有和气的维京商人来交易葡萄酒和奴隶。法国国王"头脑简单的"查理先是老实交付了赎金,后来又学着英国人的做法,把最大的海盗头子罗勒(Rollo)封作诺曼底的大公。须知,这位老兄是征服者威廉一世的曾曾曾祖父,他的后裔在1066年终于成为英格兰的国王。
挪威人离开家一直往西远航,寻找新的家园。公元860年他们来到冰岛,原先住在这里的僧侣在一片恐慌下纷纷出逃。公元920年他们来到格林兰开始定居,但那里的气候一年比一年寒冷,不能种植庄稼,终于1500年全部的维京人离开了这块冰冻的岛屿。
后人一直在寻找北欧人到过美洲大陆的证据,据称1898年在美国出土的一块北欧石刻,后来被证实为1958年的赝品。 1965年找到的维京航海图,有详尽的美洲海岸的轮廓,后来也被证明伪造。直到1969年丹麦的一个海盗墓中,终于找到了一枚石制的箭头,后经测试证实确为美洲的产物,海盗们确实到过北美洲。随着基督教在欧洲大陆的推广,维京人在金钱或者刀剑下逐渐改变了信仰,宗教终于让他们放弃了拳头上讨生活的做法,漂泊不定的海盗在各地定居下来。
他们的遗族今天在哪里呢?除了北欧国家以外,我们来看看伊本?;费德拉(Ibn Fadla),一位阿拉伯的旅行家的记载∶ “罗斯人居住在湖中的岛屿上,他们劫掠附近的斯拉夫人村落,将俘虏卖到伏尔加河的下游城镇。” 伏尔加河流域的原住民是斯拉夫人,部落之间多年不断的争斗之下,有人去北欧请来强有力的佣兵和***。于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瓦兰吉亚人结束了纷争, 大量涌进的维京移民被当地人称为Rus,罗斯人。直到公元882年奥列格大公建立起罗斯国家, 将他们居住的国家称为Rusland,即今天的Russia,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