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本来是一个国家,现在分开了以后的关系怎么样?
2.孟加拉国为什么会脱离巴基斯坦
3.孟加拉国有没有巴基斯坦发达?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本来是一个国家,现在分开了以后的关系怎么样?
印度和孟加拉国分开以后的关系由敌对变成了现在的逐渐缓和。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原本是一个国家。巴基斯坦称为东巴,孟加拉国当时称为西巴,但是由于印度和和巴基斯坦关系不和,爆发了第3次印巴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是,西巴脱离巴基斯坦独立成立为孟加拉国。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刚成立之初,两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友好,毕竟他们分家的原因,正是因为两个联邦之间的民众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的质疑和不满,当时的东巴认为高于西巴,西巴的民众认为他们应该凌驾于东巴之上。虽然两国都是都信仰伊斯兰教,再加上还有印度在从中作梗,使得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存在一种仇视的感觉,这种仇视的状态持续了很久。
孟加拉国独立后不久,印度和孟加拉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扶持他的印度有了吞并孟加拉的意向,处于担心被吞并这一点的考虑,孟加拉国对巴基斯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近年来可以看得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关系已经逐渐的趋缓和,已经并不是像刚开始的那样相互仇视,但是这两个国家的关系也并不是很好,基本上处于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所以我们也很少能够在国际新闻中看到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合作的信息。
孟加拉国至从巴基斯坦分裂出来之后,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而且现在孟加拉国是亚洲地区比较贫困的国家之一。不知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还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走到一起。
孟加拉国为什么会脱离巴基斯坦
第三次印巴战争 百科名片 吸血鬼战斗机 11年底,印度因东巴基斯坦闹独立而出兵,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再起冲突,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联合国的干预下,双方于11年12月17日实现停火,东巴基斯坦从巴国独立出去成为今天的孟加拉国。名称:第三次印巴战争地点:巴基斯坦时间:11年11月21日参战方:巴基斯坦,印度参战方兵力:印度17万人 巴基斯坦30万人目录概述 背景 实力对比 过程 原因分析 短期原因 长期原因后果概述 背景 实力对比 过程 原因分析 短期原因 长期原因后果展开编辑本段概述 11年的印巴 第三次印巴战争战争已经过去0年了。那次战争虽然已经从许多人的记忆中渐渐淡忘,然而,许多疑问仍在一些专家人员的脑海里萦绕。11年底,印度因东巴基斯坦闹独立而出兵,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再起冲突,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联合国的干预下,双方于11年12月17日实现停火,东巴基斯坦从巴国独立出去成为今天的孟加拉国。[1] 编辑本段背景 11年3月,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国”的决议,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7月,印度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战争。与此同时,印度积极进行大国外交,为发动战争做好充分准备。11年8月9日,印度与苏联签定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这一条约的签定既表明这次战争得到了苏联的积极配合,又限制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干涉行动。与此同时,印度总理英?6?1甘地夫人于10月23日启程开始对美、法、英、西德、比利时、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以摸清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底牌。对于尼克松提出的印巴双方都从共同边界撤军并由联合国观察员小组予以监督的建议,印度表面上说可以考虑是为了稳住美国,但内心是绝对不会接受的,因为这样以来就失去了发动战争的最佳时机。而对于中国,印度更是进行了精密的分析:当时中国正处在进入联合国的关键时期,还有国内的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出兵援巴的可能性极小。这样以来,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单凭印巴双方各自的力量进行较量,印度获胜的希望极大。[2] 编辑本段实力对比 到11年11月为止,双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毕。印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个军部、7个师,空军12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6艘,约17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个师8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300架,海军舰艇20艘,约30万人。巴基斯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个步兵师,空军两个中队,作战飞机17架,约9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个师6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0余艘,约25万人。双方兵力对比,在东巴方向,印军占有明显优势,巴军处于劣势;在西巴方向,两军旗鼓相当,印军略占优势。 编辑本段过程 11年11月21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突然进攻。12月3日下午,巴基斯坦总统被迫宣布对印度的不宣而战发动反击。对于印度来说,这一宣战正中下怀。印度总理英?6?1甘地夫人兴高烈地向全国宣布:“孟加拉的战争已经变成对印度的战争了。”至此,第三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了。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 在东巴战场,印陆军在海、空军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从东、西、北3个方向,对东巴实施“多路向心突击”。在三个作战方向的印军先后完成对达卡合围攻击的作战准备后,印军开始向达卡发起总攻。印军第50伞兵旅首先在距达卡30公里的东北要点纳西格迪实施空降作战,一举切断了巴军退路,向南直逼达卡。12月15日,印军完成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达卡的合围,海、空军则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严密封锁,完全切断了东巴与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东巴守军于12月16日向印军投降,东巴战场的攻防作战遂告结束。 在西巴战场,双方进行了以空战为主的交战。印军凭藉其空军力量的优势,力图重创巴空军于基地,破坏巴交通运输线,孤立巴军各战场的相互联系,阻止巴地面部队机动和集结,达到削弱与钳制西巴地面部队的目的。巴军则努力加强要地防空,钳制与削弱印空军作战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军的空袭行动,保障地面作战的进行。交战结果,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在空中较量的同时,双方也进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战行动。两军各有攻势行动,其中印军以多路发动进攻,先后占领了西巴信德省和萨克加尔地区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此时,印军已在东巴战场取得胜利,因此印度于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西巴战场的作战行动至此结束。 编辑本段原因分析短期原因 巴基斯坦建国之后,其国土被分为东西两块。东巴与西巴之间隔着印度的国土,相距两千多公里,虽然两地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但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巴独立之后,虽然东巴孟加拉族人数占全巴的人口56%,但其中央基本上掌握在西巴人手中。因此,东孟加拉人认为在国家机构中受到排挤和歧视。而在经济方面,东巴的农产品为巴基斯坦创造大量外汇收入,而东西巴之间在国民收入分配上长期严重不均,东巴的大量收入主要用于西巴建设,东巴仅能得到其中的20%左右,而西巴农业发展速度4倍于东巴。东西巴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矛盾也随之加深。在文化上,尽管巴基斯坦有54%的人讲孟加拉语,中央却坚持将西巴人使用的乌尔都语作为国语。长期以来,东巴孟加拉人为争取自的权利而进行斗争。 10年巴基斯坦大选,这一斗争达到了顶峰。大选中,在东巴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人民联盟”以穆吉布?拉赫曼为首获得胜利,在国民议会中占多数席位。其提出的《六点纲领》主张东巴自治,遭到了巴中央的拒绝。这一分歧使巴国内政治局势日益紧张。11年3月,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以东巴法律和秩序失控为由,派军队进入东巴镇压。孟加拉人出于对巴军队及当局的愤恨和恐惧,纷纷背井离乡,逃亡印度。人民联盟被宣布为非法,其***被监禁,人民联盟有一些成员逃往印度,于11年4月在印度建立“孟加拉国临时”,东、西巴分裂了。巴基斯坦内乱本来是一国的内政,与印度毫无关系。但印度借口巴总统叶海亚?汗对东巴孟加拉人的军事镇压以及大量东巴难民流入印度,预谋武装干涉巴基斯坦内政。 长期原因 首先,印巴分治遗留下来的领土争端后患无穷,使两国关系难以有实质性的改善。印巴独立不久就因为三个较大的土邦——海德拉巴、朱纳加尔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大打出手。由于在朱纳加尔和海德拉巴连续失守,巴基斯坦不能容忍印度继续在克什米尔土邦得势,因而取了强硬立场,不惜多次兵戎相见。 其次,宗教冲突频频发生,矛盾难以调和。按照宗教因素实行的分治并未能解决次大陆的宗教矛盾和冲突。建立单一宗教成分的国家目的还是没有实现。在印度仍然有三千八百多万伊斯兰教徒,而在巴基斯坦留下的印度教徒不止一千万人。巴基斯坦或是印度国内发生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冲突都立即会在对方国内引起反应,并上升为两国关系问题。 第三,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加剧了印巴间的矛盾。印度自独立后,一直同苏联保持着良好关系,南亚是苏联向第三世界渗透与扩张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美苏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苏联打着支持民族独立运动的旗号,指望通过加强与印度的关系来扩大自己在第三世界和不结盟运动中的影响,苏联***曾声称:“当各种各样的外部势力向捍卫切身利益的印度施加压力的时候,苏联总是和印度站在一起。苏印关系是两个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典范。”在印度同邻国的争端中,苏联明显袒护印度。这一点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面对印苏的准同盟关系,美国曾经设想过同印度结盟,但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未能使美国如愿以偿,于是美国将南亚政策的重心从印度转向巴基斯坦,密切同巴的关系以其作为南亚战略的平衡力量。从1954年起,美国开始对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这一决定长期损害了美印关系的发展。随后,美国又把巴基斯坦拉入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美国“重巴轻印”的南亚政策使印度认为,其政策和举动威胁了自己的国家安全。美苏在背后各自支持一家,这样就为印巴矛盾的深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编辑本段后果 首先,这场不到一个月的战争将巴基斯坦一分为二,占全巴基斯坦人口56%,面积16%的东巴基斯坦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孟加拉国。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愿望得以实现。从此,南亚次大陆上各国力量对比发生明显的变化,被肢解后的巴基斯坦进一步拉大了与印度的实力差距。印度成为南亚唯一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大国。 其次,在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美国担心苏联在南亚起到支配作用,因而在战争中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尽管美军并未直接参与战争,但战后印度同美国的关系还是降到了最低点。由于印度逐渐成为苏联推行南下战略的前哨基地和对抗中国的战略伙伴,印苏关系持续升温。美国清楚的看到,苏联正在利用同印度的关系进入南亚次大陆,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影响和势力。美国在南亚的战略收缩态势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苏联实施南下印度洋战略,为苏军进入阿富汗埋下了伏笔。 第三,孟印巴三国关系的曲折变化。孟加拉国建立两年多后,14年4月,印、巴、孟三国外长就遣返战俘问题达成协议,三国关系趋于正常化。15年10月孟巴两国正式建交。15年,孟加拉国发生军事。新一反对印度的亲密态度,大力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并开始恢复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之后孟印两国之间又相继发生了关于法拉卡河水分配纠纷、印度停止对孟军援、两国边界冲突、非法移民问题等一系列事端,孟印关系发生严重逆转。
孟加拉国有没有巴基斯坦发达?
没有
巴基斯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被誉为粮仓的印度河平原和北部山谷建有庞大的灌溉系统,为水稻、小麦、棉花、甘蔗等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利条件。粮食基本自给自足,大米、棉花还有出口。由于地处亚热带,水果非常丰富,巴基斯坦素有东方“水果篮”之称。在平原洼地盛产香蕉、桔子、芒果、番石榴和各种瓜类,在山地高原则盛产桃子、葡萄、柿子等。主要矿藏储备有天然气、石油、煤、铁、铜、铝土等,还有大量的铬矿、大理石和宝石。工业落后,最主要的工业是棉纺织业,其它还有毛纺织、制糖、造纸、烟草、制革、机器制造、化肥、水泥、电力、天然气、石油等工业。主要进口石油及石油制品、机械和交通设备、钢铁产品、化肥和电器产品。主要出口棉花、大米、纺织品、皮革制品和地毯。巴基斯坦的手工艺品,以技术精湛,历史悠久而著称于世。巴手工艺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它的骆驼皮和鹿皮制品、地毯、缟玛瑙制品等历经几千年匠人们的琢磨,已日臻完善。
孟加拉国
概 述 世界50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人民生活十分贫困,经济基础薄弱,贫乏,生产力水平落后,人口整体素质低下;经济以农业为主,约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产值占国民产值55%。耕地900万公顷,稻田约占80%。黄麻产量居世界前列,绝大部分供出口,占出口总值的80%。还产茶叶、甘蔗、椰子。工业以麻纺、棉纺、碾米、化肥、电力、水泥、制糖、制茶、造纸等为主。工业落后,但正在逐步走向工业化。出口黄麻及其制品;进口粮食和工业品。孟奉行市场经济体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孟加拉国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由经济增长战略,并在90年代初期加大实施这一战略的力度,全面修订工业贸易政策,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推行私有化政策。经历届努力,孟加拉国经济与社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GDP从上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3.84%上升到90年代的4.88%,2004财年进一步上升至5.5%,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然而,孟加拉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仍存在很大阻力。据世界银行统计,孟国尚有约5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upper poverty line)以下,其中34%的人口生活在极贫线(lower poverty line)以下;自然相对匮乏;基础设施如电力、港口、电信、交通等极为落后;经济基础过于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各级腐败现象严重。因此,孟欲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走出贫困恶性循环仍任重道远。
GDP 564亿美元,2004财年增长率为5.5%。农业占22.8%,工业占27.8%,服务业占49.4%。
人均 GDP 421美元。
通 胀 率 5.83%
劳 动 力 6030万(男3750万,女2280万)。
就业分布 农业62.3%,工业7.6%,其它30.1% (2000年)
失 业 率(1)3.3%。
外 债 US2亿, 占孟GDP的31.7%。
外汇储备 US.58亿(2004年11月底)。
主要工业 黄麻,茶叶,纺织,服装,纸业,新闻纸,化肥,皮革及制品,糖业,水泥,鱼类加工,医药,化工,陶瓷,基于天然气的工业等。
对外贸易 孟加拉国与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主要出口市场有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加拿大和中国香港。主要出口产品包括:黄麻及其制品、皮革、茶叶、水产、服装等。
主要进口市场有印度、中国、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韩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泰国。主要进口商品为生产资料、纺织品、石油及石油相关产品、钢铁等基础金属、食用油、棉花等。
出口商品 主要出口商品为:成衣(约75%)、冷冻食品(主要为冻虾)、黄麻及其制品、皮革及制品(三项合计约15%),茶叶,化肥,陶瓷餐具等。
出口市场 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约44%,主要为德、英、法、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美国(约42%)。
进口商品 主要进口商品为:小麦,油籽,石油原油,原棉,食用油,石油产品,化肥,水泥,纺纱用人造短纤维,纱线,编织品,钢铁,资本货物及机械。
进口来源 主要进口来源国(地区)为:印度、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欧盟、美国。
经常项目 据孟加拉银行统计,2004财年孟经常项目顺差1.76亿美元。
外国援助 国际援助是孟外汇储备重要来源,也是孟投资发展项目主要资金来源。2005/2006财年,孟接受国外官方外援10.37亿美元,主要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截至2006年,孟外债达225.5亿美元。
(资料来源:CIA世界各国资料)
人民生活 孟尚有49.8%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33.4%为极度贫困人口。平均每4109人有1张医院床位,每3866人有1名医生。
国际收支 据孟加拉银行统计,2004财年孟国际收到顺差1.71亿美元。
国内储蓄 GDP占比为18.3%。
投 资 GDP占比为23.6%
财政收入 GDP占比为10.6%
经常性支出 GDP占比为8.1%
“年度开发项目”支出GDP占比为5.7%
财政总支出GDP占比为14.8%
财政赤字 GDP占比为4.2%
交通运输
公路:总里程222593千米。其中国家公路3144千米,地区公路1746千米,支线路35454千米,乡村路182249千米。76%的货运及73%的客运由公路运输承担。
铁路:总里程2880千米。2003年旅客周转量40.2亿人千米,货运量为9.5亿吨千米。
水运:孟加拉内河运输公司(BIWTC)拥有船只215艘。孟加拉运输公司(BSC)拥有船只13艘,运输能力19.6万吨。
空运:孟航(Biman Bangladesh)现有飞机17架,国内航线7条,国际航线26条。孟加拉国现有国际机场3个(达卡、吉大港、锡莱特),国内机场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