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vs天空谁赢了-水星vs天空预测

tamoadmin

1.解读水星讲了什么?

2.水星有多大呢

解读水星讲了什么?

水星vs天空谁赢了-水星vs天空预测

在肉眼能看到的五大行星中,水星是最难以捉摸的。因为它离太阳最近,躲藏在强烈的阳光里,难以一睹它的容貌。就连鼎鼎大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也因没有看到过水星而终身遗憾。但是在机会碰巧的情况下,水星会从太阳面前经过。这时,人们可以看见在明亮的太阳圆盘背景上出现了一个小圆点,那就是水星,这种现象叫做“水星凌日”。上两次看到的“水星凌日”发生在1986年11月13日和1993年11月6日中午前后。

“水星凌日”时,水星在太阳明亮的背影上呈现一个黑点,仔细观察会看到水星的边缘异常清楚,这说明在水星上是没有大气的。

由于水星离太阳比地球近得多,只有日地距离的一半不到,所以在水星上看太阳就比地球上看到的大得多,当然也更耀眼。更为奇特的是,因为水星上没有大气,所以可以看到星星和太阳同时在天空中闪耀。

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水星获得了几个“最”的记录:

水星和太阳的平均距离为5790万公里,约为日地距离的0.387倍,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比水星更接近太阳的行星。

水星离太阳最近,所以受到太阳的引力也最大,因此它在轨道上跑得比任何行星都快,轨道速度为每秒钟48公里,比地球的轨道速度快18公里。这样快的速度,只用15分钟就能环绕地球一周。

水星年是太阳系中最短的。它绕太阳公转1周只有88天,还不到地球上的3个月。在希腊神话中水星被比作脚穿飞鞋,手持魔杖的使者。

水星距离太阳非常近,又没有大气来调节,在太阳的烘烤下,向阳的温度最高时可达430℃,而背阳面的温度则低到零下160℃,真是一个处于火与冰之间的世界!昼夜温差近600℃,夺得行星表面温差最大的冠军当之无隗。

在太阳系的行星中,水星“年”时间最短,但水星“日”却比别的行星更长,在水星上的一天(水星自转一周)将近是地球上的两个月(为58.65个地球日)。在水星的一年里,只能看到两次日出和两次日落,那里的“一天半”就是“一年”。

为了揭开水星之谜,美国宇航局在13年11月3日发射了“水手10号”行星探测器,前往探测金星(14年2月5日)和水星(14年3月29日)。“水手10号”在日心椭圆轨道上和水星有两次较远距离的相、遇。拍摄了第一批水星表面大量坑穴的照片。从此水星表面的真面目被逐渐地揭开了。

年3月,“水手10号”行星探测器从相距20万公里处拍下了水星的近距离照片,粗略看去很容易和月球照片相混淆,但仔细去看,水星表面的坑穴比月球上的环形山更多更密,经分析证实这些大多是40亿年前被陨星撞击形成的。

“水手10号”先后拍摄了水星表面大约2000多张照片,清楚地看到水星表面有大量的坑穴和复杂的地形。在水星上有一个直径1300公里的巨大的同心圆构造,这很可能是一个直径有100公里的陨星冲撞而形成的,它很像月球背面“东方”盆地的情形。这个同心圆构造位于水星赤道地带,特别酷热。所以用热量单位“卡路里”来命名,叫做卡路里盆地。另外有的坑穴还有像月球上某些环形山具有的辐射状条纹。这也许是因为小的天体撞击水星时,产生了许多小碎片,向四方飞散而造成的,有的长达400公里。水星表面共有100多个具有放射状条纹的坑穴。

水星的表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到处都可遇到3—4公里高的断崖地形,有的甚至长达几百公里,这些被认为是水星冷却收缩而形成的。当然真正的原因,仍在探索与研究中。

水星的赤道半径只有地球的五分之二,密度和地球接近,一般认为构成水星的物质比地球重。科学家推断,水星中心有一铁镍组成的核心,大小可能和月球差不多。

水星也有磁场,大约为地球磁场强度的百分之一,但比火星的磁场要强得多,这是“水手10号”探测水星时所了解到的。谜一般的水星现在已经向我们揭开了它的面纱。进一步的探索还有待于未来。

水星有多大呢

水星最接近太阳,是太阳系中第二小行星。水星在直径上小于木卫三和土卫六,但它更重。奇观五星联珠

水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5791万 千米 (0.38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87.70 天

平均轨道速度: 47.89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206

轨道倾角: 7.0 度

行星赤道半径: 2440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0553

密度: 5.43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58.65 日

公转轨道: 距太阳 57,910,000 千米 (0.38 天文单位)

在古罗马神话中水星是商业、旅行和偷窃之神,即古希腊神话中的赫耳墨斯,为众神传信的神,或许由于水星在空中移动得快,才使它得到这个名字。

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时代,人们便发现了水星,古希腊人赋于它两个名字:当它初现于清晨时称为阿波罗,当它闪烁于夜空时称为赫耳墨斯。不过,古希腊天文学家们知道这两个名字实际上指的是同一颗星星,赫拉克赖脱(公元前5世纪之希腊哲学家)甚至认为水星与金星并非环绕地球,而是环绕着太阳在运行。

仅有水手10号探测器于13年和14年三次造访水星。它仅仅勘测了水星表面的45%(并且很不,由于水星太靠近太阳,以致于哈博望远镜无法对它进行安全的摄像)。

水星的轨道偏离正圆程度很大,近日点距太阳仅四千六百万千米,远日点却有7千万千米,在轨道的近日点它以十分缓慢的速度按岁差围绕太阳向前运行(岁差:地轴进动引起春分点向西缓慢运行,速度每年0.2",约25800年运行一周,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的现象。分日岁差和行星岁差两种,后者是由行星引力产生的黄道面变动引起的。)在十九世纪,天文学家们对水星的轨道半径进行了非常仔细的观察,但无法运用牛顿力学对此作出适当的解释。存在于实际观察到的值与预告值之间的细微差异是一个次要(每千年相差七分之一度)但困扰了天文学家们数十年的问题。有人认为在靠近水星的轨道上存在着另一颗行星(有时被称作Vulcan,“祝融星”),由此来解释这种差异,结果最终的答案颇有戏剧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人们接受认可此理论的早期,水星运行的正确预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水星因太阳的引力场而绕其公转,而太阳引力场极其巨大,据广义相对论观点,质量产生引力场,引力场又可看成质量,所以巨引力场可看作质量,产生小引力场,使其公转轨道偏离。类似于电磁波的发散,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传向远方。--译注)

在1962年前,人们一直认为水星自转一周与公转一周的时间是相同的,从而使面对太阳的那一面恒定不变。这与月球总是以相同的半面朝向地球很相似。但在1965年,通过多普勒雷达的观察发现这种理论是错误的。现在我们已得知水星在公转二周的同时自转三周,水星是太阳系中目前唯一已知的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共动比率不是1:1的天体。

由于上述情况及水星轨道极度偏离正圆,将使得水星上的观察者看到非常奇特的景像,处于某些经度的观察者会看到当太阳升起后,随着它朝向天顶缓慢移动,将逐渐明显地增大尺寸。太阳将在天顶停顿下来,经过短暂的倒退过程,再次停顿,然后继续它通往地平线的旅程,同时明显地缩小。在此期间,星星们将以三倍快的速度划过苍空。在水星表面另一些地点的观察者将看到不同的但一样是异乎寻常的天体运动。

水星上的温差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大的,温度变化的范围为90开到700开。相比之下,金星的温度略高些,但更为稳定。

水星在许多方面与月球相似,它的表面有许多陨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没有板块运动。另一方面,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 5.43 克/立方厘米 月球 3.34克/立方厘米)。水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体。事实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于万有引力的压缩;或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将大于地球,这表明水星的铁质核心比地球的相对要大些,很有可能构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对而言,水星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盐地幔和地壳。

巨大的铁质核心半径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内部的支配者。而硅酸盐外壳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状。事实上水星的大气很稀薄,由太阳风带来的被破坏的原子构成。水星温度如此之高,使得这些原子迅速地散逸至太空中,这样与地球和金星稳定的大气相比,水星的大气频繁地被补充更换。

水星的表面表现出巨大的急斜面,有些达到几百千米长,三千米高。有些横处于环形山的外环处,而另一些急斜面的面貌表明他们是受压缩而形成的。据估计,水星表面收缩了大约0.1%(或在星球半径上递减了大约1千米)。

水星上最大的地貌特征之一是Caloris 盆地(右图),直径约为1300千米,人们认为它与月球上最大的盆地Maria相似。如同月球的盆地,Caloris盆地很有可能形成于太阳系早期的大碰撞中,那次碰撞大概同时造成了星球另一面正对盆地处奇特的地形(左图)。

除了布满陨石坑的地形,水星也有相对平坦的平原,有些也许是古代火山运动的结果,但另一些大概是陨石所形成的喷出物沉积的结果。

水手号探测器的数据提供了一些近期水星上火山活动的初步迹象,但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来确认。

令人惊讶的是,水星北极点的雷达扫描(一处未被水手10号勘测的区域)显示出在一些陨石坑的被完好保护的隐蔽处存在冰的迹象。

水星有一个小型磁场,磁场强度约为地球的1%。

至今未发现水星有卫星。

通常通过双筒望远镜甚至直接用肉眼便可观察到水星,但它总是十分靠近太阳,在曙暮光中难以看到。Mike Harvey的行星寻找图表指出此时水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其他行星的位置),再由“星光灿烂”这个天象程序作更多更细致的定制。

未知点

水星的密度(5.43克/立方厘米)几乎与地球相同,但在许多方面它与月球更为相似,它是否在一些早期灾难性大碰撞中丢失了轻质岩石?

通过水星表面的光谱分析,并未发现铁的痕迹。由于我们定巨大铁质核心的存在,这种情况便很古怪,水星是否与其他类地行星竭然不同呢?

水星平坦的平原是如何形成的?

在我们无法看见的另一面是否存在着惊人的景观呢?以地球获得的低分辨雷达并未显示出任何奇迹,但这种事谁知道呢?

最近一项关于两次新水星任务的建议已被定于1999年执行,另几项建议以经费问题而被予以否决。

众神信使——水星

水星是九大行星中最靠近太阳的行星,中国古代称水星是辰星。西方人叫它墨丘利,墨丘利是罗马神话中专为众神传递信息的使者,而水星也不愧为信使的称号:它是太阳系中运动最快的行星。水星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48公里,公转周期约为88天。

由于水星距离太阳太近了,个头又小,人们平时很难看到它。水星的表面和月球表面极为相似。其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水星的大气极为稀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表面温度可达427度以上, 黑夜最低温度可降到零下173度左右。

水星的半径为2440公里,是地球半径的38.3%。水星的体积是地球的5.62%,质量是地球的0.05倍。水星外貌如月,内部却像地球,也分为壳、幔、核三层。天文学家推测水星的外壳是由硅酸盐构成的,其中心有个比月球还大的铁质内核。

水星的自转周期为58.646日,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由于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很接近,所以水星上的一昼夜比水星自转一周的时间要长得多。 它的一昼夜为我们的176天,白天和黑夜各88天。

水星没有卫星,因此水星的夜晚是寂寞的,那里没有“月亮”,除了太阳以外,天空中最亮的星是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