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vs西班牙胜其他-俄罗斯对阵西班牙

tamoadmin

1.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

2.圣神罗马帝国的历史

3.北京哪里有庙会,门票是多少?

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

俄罗斯vs西班牙胜其他-俄罗斯对阵西班牙

293年,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采行四帝共治制,将帝国分为东西两半,此后帝国分分合合,直至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位儿子,从此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在拉文纳,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

但耐人寻味的是,东、西罗马帝国彼此并非敌对关系,反而在很多方面密切合作,同声共气。此后几十年间,罗马城多次被西哥特王国的亚拉里克一世和汪达尔人攻占和血洗,西罗马帝国的实力和威严一落千丈。

476年,西罗马帝国彻底解体,末任罗马皇帝自己发出退位诏,宣布西罗马帝国不复存在,帝国的所有殖民地均可自行独立。

东罗马帝国却得以保留,即后来史称的“拜占庭帝国”。 西罗马帝国虽然于476年瓦解,其皇帝被西哥特人废黜。然而罗马人在巴黎地区的统治一直持续到486年。那一年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法兰克人的某部首领克洛维彻底打败了罗马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

其后法兰克王国不断发展壮大,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统治之下王国达到鼎盛,征服国土范围到今法国、德国、荷兰、瑞士、北意大利、波希米亚、奥地利西部、伊比利亚半岛东北角的领土。

800年,查理曼在罗马礼拜时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整个法兰克王国也被称为查理曼帝国。800年的圣诞节,查理大帝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西罗马帝国就此以皇位转移至法兰克国王的形式复辟。

查理曼帝国至少在理论上奠定了后世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直到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取消为止。教宗利奥三世认为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然而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那时的帝国应该叫做法兰克帝国。

840年,查理曼之子路易一世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

843年,路易一世的三个儿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分全国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长孙洛塔尔(795年—855年)承袭皇帝称号,并领有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罗纳河流域,至今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称为中法兰克王国。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称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为东法兰克王国。另一个弟弟秃头查理则领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 查理曼后,西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始终由东法兰克王国和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君主轮流拥有。加洛林王朝的皇冠最初在西法兰克和东法兰克之间争夺不休,先是作为战利品先后落到西边秃头查理和东边胖子查理。

然而888年胖子查理后,加洛林帝国分裂了,此后未恢复。根据Regino of Prüm的说法,帝国的每一部分从自己内部选出了一位“小王”(kinglet)。然而,胖子查理于887年被废黜之后,加洛林帝国自此瓦解,再也没有统一。

自胖子查理之后,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拥有者大多是由教宗加冕的意大利国王。意大利国王的实际统治范围极其有限,仅限于意大利东北部,而那些国王几乎是清一色的意大利本土贵族,最后一位这样的皇帝是于924年的意大利的贝伦加尔一世。 大约在900年,东法兰克王国地方势力崛起,形成了分别以四大日耳曼部落为母体的四大公国,它们是:萨克森(萨克森人)、法兰克尼亚(老法兰克人)、士瓦本(阿勒曼尼人)和巴伐利亚(巴伐利亚人)。

当加洛林家族的最后一位国王孩童路易于911年去世后,东法兰克贵族没有选择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家族的成员作为路易的继任者,而是选举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Conrad of Franconia)为新一任国王。康拉德临终之时,指定宿敌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 (德意志)为继任者。

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在众多东法兰克王国的公爵当中,被推举为东法兰克王国国王。亨利去世后其子奥托继位为东法兰克国王。

亨利于936年,但他的后代——奥托家族的国王们继续统治了东法兰克王国一个世纪左右。亨利指定的继承人奥托一世于936年在亚琛被选为国王。他平定了一系列由其长兄和一些公爵发动的叛乱。在那之后,国王成功地掌握了公爵的任免权,并常常任命主教来管理行政事务。

在951年,奥托一世帮助阿德莱德(Adelaide),一位意大利的寡妇王后击败了她的敌人。他接着娶了她并控制了意大利。

在955年,奥托一世在对阵马札尔人的列希菲德战役中赢得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

962年,东法兰克国王、奥托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到973年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与皇帝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从那时起,日耳曼王国的事务就与意大利和罗马教廷的事务缠绕在一起了。奥托的加冕仪式使日耳曼国王们成为了查理曼帝国的继承人,并通过帝国继承原则也使他们成为古罗马的继承人。

王国没有固定的首都,而且国王不断往返与各个住处之间来处理政务(被称为Kaiserpfalz)。然而每位国王都有偏爱的地点,对奥托一世来说是马格德堡。王位继续以选举的形式传递着,不过在国王们亡前,他们的子嗣常常被选为下一任国王,这就使他们的家族长期保有王位成为了可能。这一特点一直持续到12世纪萨利安王朝结束。

这也重新引发了与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皇帝的冲突,尤其是在奥托一世的儿子奥托二世自称为罗马人的皇帝之后。尽管如此,奥托仍然以迎娶拜占庭公主提奥法努(Theophanu)的方式保持了与东罗马帝国的联姻关系。他们的儿子奥托三世把注意力放在了意大利和罗马教廷上,并开展了广泛的外交,但是他却于1002年英年早逝。

继位的是他的表亲亨利二世,他则专注于德意志内部事务。 1024年,罗马帝国奥托王朝的皇帝亨利二世去世后无嗣,来自法兰克尼亚的康拉德二世当选为东法兰克国王,并于1027年加冕为罗马帝国皇帝。

王朝统治期间,与教皇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叙任权斗争。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期间,“罗马人的国王”(拉丁语:Rex Romanorum)取代了(东)法兰克国王(或者单纯的“国王”),首次成为未加冕的皇帝当选者的称号:这是年值冲龄(“冲龄”。幼年。) 登基为王的亨利四世对教皇额我略七世的回应,后者企图通过称呼幼王为“德意志人的国王”或“条顿人的国王”(拉丁语:Rex Teutonicorum)来否定未加冕为皇帝的国王统治的罗马性与普世性,以此确立教廷对帝国的优越性。

1125年末代君主亨利五世去世,没有子嗣,王朝终结。 国王们常常雇佣主教管理行政事务并决定进入教会任职的人选。在克吕尼运动(Cluniac Reforms)初期,罗马教廷愈发认为此种越权行为不妥当。很关心克吕尼改革的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决心反对此类行为,于是引发了与国王亨利四世的主教叙任权之争,后者反对教皇的干涉并劝说主教们废黜了教皇。教皇反过来也开除了国王的教籍,宣布废黜国王并解除了亨利的忠诚宣誓。

国王发现自己在政治上孤立无援,只好强迫自己于1077年进行了著名的卡诺莎之行,并以背负耻辱的代价使自己恢复了教籍。与此同时,德意志的公国们已经选出了另一位国王:斯瓦比亚的鲁道夫(Rudolf of Swabia)。亨利成功地击败了他,但最后又遭遇了更多的起义、重新被开除教籍,甚至是他自己儿子发动的叛乱等劫难。

他的次子亨利五世于1122年成功地与教皇和主教们达成了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帝国的政治权力被保留了,但这次冲突显示了所有统治者的权力都有限制,尤其是有关教会的,并取消了国王此前享有的圣人身份。教皇和公国们自此在帝国的政治体系中占据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法兰克尼亚王朝结束于1125年亨利五世的亡,公国们并没有选出国王的血亲当国王,而是选择了洛泰尔二世,一位影响力颇大的老萨克森公爵。当他在1138年去世时,公国们再一次把选择继任的目光放在了更有影响力的家族上。因此他们并没有选择洛泰尔偏爱的继承人:他的女婿韦尔夫家族的“骄傲者”亨利,而选择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三世,一位萨利安家族的近亲。此事引发了两家族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冲突。康拉德剥夺了韦尔夫家族的财产,不过在1152年他后,他的侄子“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继位并与韦尔夫家族握手言和,返还了他的表亲“狮子”亨利(Henry the Lion)的财产,虽然数量已少于往日。

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统治者们越来越多地把土地借给家臣(ministerialia),腓特烈希望他们会比公爵们更可靠。这一新兴阶级最初是主要服务于战争的,他们后世骑士阶级的前身,也是帝国权力的根基。霍亨斯陶芬王朝时期帝国的另一本质性变化是在隆卡格里亚建立的整个帝国的新秩序。此举一方面是要废除众多公爵的私人封地,另一方面也试图将皇帝的臣子们归于同一个合法的司法和公诉体系之下,这正是现代“法制”理念的前身。另一个崭新的理念是新式城市体系的建立——由皇帝和本地公爵共同完成。这一理念的形成一部分是由于人口剧增,同时也是为了将经济发展重心放在重点地区,在以前城市只形成于古罗马的地基或主教辖区之上。包括弗莱堡在内的一些城市建立于12世纪,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很多后世城市的经济发展模板,如慕尼黑。

腓特烈于1155年被加冕为皇帝,他强调了帝国的“罗马性”(Romanness),部分上是为了证明皇权(已被加强)独立于教权的合法性。1158年在隆卡格里亚举行的帝国大会根据东罗马帝国的《民法大全》再次声明了皇帝的各项权利。皇权自主教叙任权之争以来一直被当作与王权同等来看待,不过在隆卡格里亚首次被枚举罗列出来。这一广泛的权力范围包括筑路、制定关税、铸币、惩罚性收费和公职人员的任免。这些权力可以明确地在罗马法律中找到根源。此举意义深远。

腓特烈的政策主要针对意大利,他在北意大利与一些日益富裕和独立的城市发生了冲突,尤其是米兰。他也由于支持一位少数派候选人反对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卷入了与罗马教廷的冲突。腓特烈在1177年与教皇握手言和之前,支持了一系列伪教皇。在德意志,皇帝多次在公国和城市等竞争对手面前保护狮子亨利(尤其是慕尼黑和吕贝克)。不过亨利对腓特烈政策的支持并不太强,在意大利战争进入到危机时刻时,亨利拒绝了皇帝的军事支援请求。当腓特烈回到德意志时,愤怒的他对亨利公爵提起了诉讼,使亨利的土地全部被没收。

在霍亨斯陶芬王朝期间,德意志的公国们靠着帝国西部巧舌如簧的农民、商人和工匠(包括基督徒和犹太人),成功地、和平地推动了向东方土地定居的进程,此前由西斯拉夫人定居或无人定居。这些土地逐渐的日耳曼化,是一种复杂的现象,这种现象在19世纪种族偏见出现之前并不能被合理地解释。凭借定居地的东扩,也由于本地斯拉夫统治者与日耳曼人的通婚,帝国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最终到达了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同时,条顿骑士团在1226年被马佐夫舍的康拉德公爵(Duke Konrad of Masovia)邀请到普鲁士来促使普鲁士人的基督教化。然而条顿骑士团国和他的日耳曼继承者普鲁士王国从来就不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在1190年红胡子腓特烈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并于小亚细亚。他的儿子和继承人,亨利六世统治期间,霍亨斯陶芬王朝达到了巅峰。亨利将诺曼人的西西里王国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俘虏了英格兰国王狮心理查并在1197年去世前试图建立君主世袭制。他的儿子腓特烈二世虽然已经被选为国王,但只是一个生活在西西里的小孩子,德意志诸公国决定选择一位成年国王,出现“红胡子”腓特烈的幼子斯瓦比亚的菲利普(Philip of Swabia)和狮子亨利的儿子不伦瑞克的奥托(Otto of Brunswick)两位人选竞争王位的局面。1208年,菲利普在一场争吵中被谋杀,奥托赢得了短暂的胜利(注:奥托四世在位期间为韦尔夫王朝),直到他也开始宣称西西里的王位。教皇英诺森三世惧怕帝国和西西里的威胁,于是支持西西里的国王腓特烈二世(注:即前文中亨利六世之子)进军德意志并击败了奥托。虽然他出征德意志之前将西西里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亨利,但在他胜利之后,腓特烈并没有履行他保持两个国家分离的诺言,仍旧保留自己对西西里的实际控制权。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1220年腓特烈加冕为皇帝。教皇惧怕腓特烈集中的大权,最终对他施以绝罚。另一方面,腓特烈曾承诺发动十字军东征,但却一再推迟。他虽被开除教籍,腓特烈还是在1228年领导了十字军东征,这次东征结束于一系列谈判并使耶路撒冷王国(Kingdom of Jerusalem)短暂复国。皇帝与教皇的冲突日益加剧,最终在教皇的支持下德意志诸国选出了一位新国王(注:即腓特烈二世)。

帝国中唯一一个王国——波希米亚王国是一个重要的区域势力。1212年,皇帝腓特烈二世颁布西西里金玺诏书,承认了国王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一世(自1198年开始使用国王头衔)及其后代的王室头衔,并将波西米亚公国晋升为王国。捷克国王从此被豁免了除参与帝国会议之外的所有义务。

除了他的帝国要求之外,腓特烈的统治期是帝国中央集权瓦解的转折点。当他专注于将西西里建立成一个现代的中央集权国家时,他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德意志并给予了德意志的公国和主教国们广泛的特权:在1220年的《神圣诸侯契约》(Confoederatio cum principibus ecclesiasticis)中,腓特烈下放了很多权力给主教,如制定关税、铸币和设防。在1232年的《世俗诸候法案》(Statutum in favorem principum)中又将大部分上述特权分给了世俗地区。虽然事先这些特权很多都已经存在了,但现在它们被广泛而一次性地授予。腓特烈希望能以此在他专注于意大利事务期间,德意志的公国们能帮他维持好阿尔卑斯山(Alps)以北的秩序。1232年的《世俗诸候法案》中首次将德意志的公爵们称为domini terr?,即他们领地的主人,这也是政治术语一次非凡的进步。 对于当时的德意志贵族而言,哈布斯堡的鲁道夫可谓理想的傀儡:空有辉煌的家世(腓特烈二世的教子、霍亨施陶芬家族的母系血脉),却年老(即位时55岁)力弱(当时哈布斯堡家族只在上勃艮第有零散的领地)。然而他们都低估了这位伏枥老骥的雄才大略:1276年,鲁道夫一世以违反小特权为由,向擅自吞并巴本堡领地的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宣战,最终在两年后于杜恩克鲁特战役击杀对手,成功将地域广大的奥地利变成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土,从而一跃成为与波希米亚不分伯仲的德意志强藩。此后,帝国皇冠就几乎一直在波希米亚国王(主要出身卢森堡家族)和奥地利大公(哈布斯堡家族)手中流转,直到哈布斯堡家族出身的波希米亚与匈牙利国王斐迪南一世,从兄长皇帝兼奥地利大公卡尔五世手中接过帝国皇冠和奥地利大公国。兼任了奥地利大公和波希米亚国王的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及其分支哈布斯堡-洛林家族,则一直垄断皇位直至帝国覆亡。

然而这个时期即便是皇帝已经拥有了(相对于其他诸侯的)强大实力和广大的世袭领地,神圣罗马帝国的集权化道路依旧是举步维艰:鲁道夫一世将奥地利纳入家族领地的行径遭到了封建贵族的一致反感,以至于其驾崩之后,当选为罗马帝国皇帝的不是哈布斯堡的阿尔布雷希特,而是拿骚的阿道夫;控制了波希米亚、上萨克森、勃兰登堡等广大领土的卡尔四世所能做到的,只是颁布金玺诏书,确认诸侯的特权,以防止对立皇帝的出现和内战的爆发。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帝国改革可谓走得最远,但也仅仅是通过帝国议会与封建军制的改革、帝国统治院和帝国管区的设立,以产生一个由贵族所治,为贵族所服中央政府。而这个脆弱的中央政府在后来的宗教改革中被搅的支离破碎。至于世界霸主卡尔五世,这个因为西班牙和勃艮第文化背景而始终得不到德意志贵族拥戴的虔诚天主教徒,最终深陷宗教纷争的泥潭,黯然让位于其胞弟费迪南一世。 13世纪同样见证了土地管理方式向中世纪晚期过渡的整体性变化,以损失贵族封建制度为代价,为政治权力转移到冉冉升起的资产阶级手中做了准备。金钱除了用于支付人头税以外,开始更多地代表农业的经济价值。农民更多地开始被要求上交土地税。“所有权”的概念开始代替古代的管辖权模式,尽管它们仍然联系得很紧密。在帝国辖区,权力联系得更紧密:无论是谁拥有了土地的管辖权,其他的权力也就应运而生。然而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一时期的管辖权并不包括司法权,事实上后者直到世纪才真正出现。法庭审判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和惯例。

在这一时期,帝国所辖各区域开始转型为现代国家的前身。这一进程随着地域的不同区别很大,发展最快的地区很大程度上与古代日耳曼部落的区域重合。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帝国开始与德意志民族国家和日耳曼地域国家产生等价关系:腓特烈三世首次在国号上加上“德意志民族/日耳曼民族的”(Deutscher Nation/Nationis Germanic?)的修饰语,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则在首次在礼仪头衔中加上“日耳曼尼亚国王”(Germaniae Rex),而传统上表达对日耳曼尼亚治权的头衔是责实不明的“罗马人民的国王”(Romanorum Rex)。

而因资本主义发展而富庶的北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佛罗伦斯、比萨等等,持续地吸引着皇帝的注意和精力,使帝国对日耳曼与意大利其他地区的专注也减弱。

此外,帝国欠缺公认的王室继承法,因此一旦皇帝去世,往往造成各选帝侯继任皇帝的纷争,因而导致帝国的内战和陷入无政府状态。继位皇帝必须以武力战胜其他不支持的诸侯,或者必须想办法赢得多数诸侯的拥戴,才能维系皇帝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之下,神圣罗马帝国虽然有各成员国集结成一个核心“国家”之名,实际上却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组织”。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的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决,再加上“公平、自由、博爱”思潮的扩散,利奥波德二世极力联合欧洲各国君主,以武力保卫法国的君主制。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但他却在这时暴毙。不过他的儿子,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继续了他的政策,更于次年与普鲁士、萨丁尼亚、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契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帝国联同英国、土耳其、俄罗斯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联军,帝国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仑在政变结束后三周发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经结束”,令欧洲列强稍微安心,再加上他们的实力受损,因而暂时放弃反法的行动。但拿破仑的野心令欧洲在几年后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见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担心法国再次扩张,与神圣罗马帝国抗衡。因此,他决定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国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帝国盟国巴伐利亚。而那不勒斯则和帝国军一道进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国。不过拿破仑迅速做出反应,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日,法、俄、神圣罗马三国皇军,在奥斯特利茨了一场“三皇会战”。拿破仑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更将帝国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援军。

12月16日,法国和帝国最终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和约签订后,拿破仑决定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此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为不快。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亲手终结神圣罗马帝国。因此他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的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圣神罗马帝国的历史

希望答案您还满意、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德语: Heiliges R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拉丁语: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早期为统一的国家,中世纪后演变为一些承认皇帝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其帝国国祚,因自称奉天承运, [1] 被日耳曼人追溯为承继罗马帝国而来,而称之为神圣罗马帝国。 德国人在论述其帝国历史时,将其定义为“第一帝国”;与后来的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史称为第二帝国)与执政时期(1933年-1945年,史称为第三帝国)加以串连论之。 [2] 目录[隐藏] 1 从罗马帝国到法兰克王国 2 凡尔登条约与三分帝国 3 萨克森王朝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4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5 与拜占庭帝国的关系 6 神圣罗马帝国的衰弱 7 法国大革命与神圣罗马帝国覆亡 8 评价 9 历史学家的两种说法 10 注释 11 参考资料 12 参见 13 外部链接 [编辑] 从罗马帝国到法兰克王国 参见:罗马帝国 前509年,罗马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军事将领凯撒夺取了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从此进入罗马帝国时期。 前1世纪,就有凯尔特人在莱茵河流域西部居住,也被罗马人称为高卢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一带,被称为高卢。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苏之后、罗马共和国后来的国家元首恺撒率军征服高卢,使之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一部分。3世纪后,罗马帝国势力开始衰退。 前5世纪,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居住着另外一些部落,他们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人。后来,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阔地区,这一地区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尼亚(Germania)。 从370年左右,罗马就已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在梅蒂奥拉努(今米兰),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但耐人寻味的是,东、西罗马帝国彼此并非敌对关系,反而在很多方面密切合作,同声共气。此后100年间,罗马城多次被外族攻占和血洗,西罗马帝国的实力和威严一落千丈。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解体,末任罗马皇帝自己发出退位诏,宣布西罗马帝国不复存在,帝国的所有殖民地均可自行独立。东罗马帝国却得以保留,即后来的“拜占庭帝国”。 西罗马帝国虽然于476年瓦解,其皇帝被日耳曼人废黜。然而罗马人在巴黎地区的统治一直持续到486年,那一年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法兰克人墨洛温王朝的国王克洛维彻底打败了罗马人,建立了法国的前身法兰西亚(Francia)。其后法兰克王国不断发展壮大,到800年王国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统治之下达到鼎盛,统一了今法国、德国、荷兰、瑞士、北意大利、奥地利西部、西班牙东北角的领土,史称查理曼帝国。 [编辑] 凡尔登条约与三分帝国 主条目:查理曼帝国 843年,凡尔登条约将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 840年,查理曼之子路易一世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843年,路易一世的三个儿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分全国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长孙洛塔尔(795年—855年)承袭皇帝称号,并领有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罗纳河流域,至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称为中法兰克王国。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称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为东法兰克王国。另一个弟弟秃头查理则领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这些基本上是后来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三国的雏形。 基本上在差不多时候的9世纪早期,于5世纪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的日耳曼人盎格鲁、萨克逊等部落的后裔也在不列颠岛上形成统一的英格兰王国。 [编辑] 萨克森王朝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到973年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 [编辑]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参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哈布斯堡王朝时的帝国徽章 自奥托一世(奥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来,每一位德意志国王都希望获得皇帝名号。在萨克森与法兰克尼亚两朝,皇帝拥有实际的权力,并时常因主教叙任权问题与教皇发生冲突。然而随着德意志各诸侯离心倾向的加剧,皇帝的地位不断下降。1356年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黄金诏书》)以后,皇帝实际由选侯选举产生,形同虚设。16世纪时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试图重振皇权的努力,也因欧洲各国的联合反对而作罢。 [编辑] 与拜占庭帝国的关系 实际上,神圣罗马帝国与拜占庭帝国没什么直接关系,这里说的罗马帝国应与神圣罗马帝国加以区别。拜占庭帝国,乃是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迁都拜占庭,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将罗马帝国划为东、西两部分,其中的东罗马帝国,在中世纪称为拜占庭帝国。 [编辑] 神圣罗马帝国的衰弱 神圣罗马帝国到了12世纪至13世纪期间,皇帝因为缺乏强大的王室领地,来作为税收来源和王权扩张的基础,中央政府的势力逐渐衰弱;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而富庶的意大利地区北部城市,如威尼斯、佛罗伦斯等等,持续地吸引着皇帝的注意和精力,帝国的权力落入王公贵族手中。此外,帝国又欠缺公认的王室继承法,因此一旦国王去世,往往造成各选帝侯继任皇帝的纷争,因而导致帝国的内战和陷入无政府状态。继位皇帝必须以武力战胜其他不支持的诸侯,或者必须想办法赢得多数诸侯的拥戴,才能维系皇帝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之下,使得神圣罗马帝国虽然拥有大一统的“国家”之名,实际上却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组织”。 [编辑] 法国大革命与神圣罗马帝国覆亡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决,再加上“公平、自由、博爱”思潮的扩散,利奥波德二世极力联合欧洲各国君主,以武力保卫法国的君主制。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他却在这时暴毙,不过他的儿子,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继续了他的政策,更于次年与普鲁士、萨丁尼亚、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契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帝国联同英国、土耳其、俄罗斯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联军,帝国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仑在政变结束后三周发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经结束”,令欧洲列强稍微安心,再加上他们的实力受损,因而暂时放弃反法的行动。但拿破仑的野心令欧洲在几年后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见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担心法国再次扩张,与神圣罗马帝国抗衡。因此,他决定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国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帝国盟国巴伐利亚。而那不勒斯则和帝国军一道进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国。不过拿破仑迅速做出反应,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日,法、俄、神圣罗马三国皇军,在奥斯特利茨(Austerlitz)打了一场“三皇会战”。拿破仑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更将帝国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援军。 12月16日,法国和帝国最终签订《普勒斯堡和约》。和约签订后,拿破仑决定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此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为不快。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亲手终结神圣罗马帝国。因此他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德意志国王的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北京哪里有庙会,门票是多少?

龙潭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6日(农历腊月二十九)至2月24日(农历正月初七)

地点:龙潭公园

票价:团体预售票5元(有日期限制),请柬6元(无日期限制)注:当日买票需6元,请柬庙会期间不再销售。

庙会特色:本届龙潭庙会以“和谐崇文欢乐龙潭”为主题。8大类160余项文化、体育、游艺等互动性、参与性强的活动异彩纷呈。此外,奥运的精灵——“福娃”还将和游人共同喜迎新年。全园的竞技舞台上将迎来众多世界冠军。此外,销声匿迹近五十年的老北京叫卖声和市井风俗也将出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剧场。

活动分为几大类:体育竞技活动、文艺文化活动、民风民俗活动、科普游艺活动、“商业小吃特色突出设置五条各具风格的特色街。

乘车路线:6路、8路、12路、60路、116路、352路、607路、750路、807路、958路北京游乐园站下车;34路、35路、36路、37路、41路、705路、707路、713路、743路、822路、943路(专线)、957路广明楼站下车。

自驾车路线:南二环左安门桥往北500米,东二环光明桥往西第一个十字路口往南。

联系电话:67144336

红楼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8日(正月初一)至2月23日(正月初六)

地点:大观园内及周边

票价:团体价8元;庙会期间一律10元

庙会特色:在今年的红楼庙会上,除再现“元妃省亲”古装游行的盛大场景外,大观园还将首次向中外游客展现为服务社会而开发的传统婚庆典礼“宝玉成婚”、 寿筵大典“贾母贺寿”的热闹场景,这既是一次创新,又为春节庙会增添了一道喜庆靓丽的风景线。红楼美食以及老北京风味小吃,也是今年红楼庙会的一大亮点。在红楼宴酒店的阳光大厅内,身着古装的服务员将向您呈现“红楼宴”中的精美小吃——小粽子、吉祥果、如意糕、太君酥等均是平日里不多见的红楼特色小吃。

乘车路线:59、19、819、56、122、423至大观园站。

联系电话:83552933、63544993

地坛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7日-2月24日(农历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七)

地点:北京地坛公园

票价:10元

庙会特色:2007年地坛庙会以方泽坛为中心,在四周设置了京味民俗大讲堂、摄影艺术长廊、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场、南北民间花会表演区。庙会期间,组委会将举办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泥塑、山东潍坊年画等民间工艺品展览;刘一达等7位京城著名民俗文化专家将每天一个新话题向游人讲述传统年节的习俗;年初四,著名心理专家杨凤池教授将针对子女教育、老年孤独等问题现场解答群众的疑惑;组委会还邀请鉴宝专家免费现场鉴定群众收藏的宝物。庙会期间还将举办猜灯谜、抖空竹、蹴球等文化、体育、游艺类活动。

乘车路线:乘地铁到雍和宫或安定门站,乘公交车13、116、62、44、117、800、80、820、特2路汽车到地坛南门,104、108、124路电车或27、104快、358、119、407、328、803、18、758、850、113、858、644、643到地坛西门。

联系电话:64216870 64214657

朝阳公园洋庙会(即北京朝阳国际风情节)

时间:2007年2月18日(正月初一)至2月24日(正月初七)

地点:北京朝阳公园

票价:零售票10元/人;团体票8元/人

庙会特色:展示异域风情、打造激情之旅,是每一届风情节所追求的风格,英国、德国、苏格兰、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挪威、布隆迪、澳大利亚等国的精英艺术家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特色表演,迄今为止已有超过200位国外艺术家参与。云贵、内蒙古、新疆等国内民族风情也成为历届风情节的特色看点。

公交线路:乘988路、976支、973路、852路、834路、831路、815路、758路、752路、750路等都可以到达!

联系电话5977581

厂甸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8日(正月初一)至2月23日(正月初六)

地点:北起宣武区南新华街和平门路口,向南经虎坊桥路口至虎坊路文化广场

庙会特色:厂甸特有的娱乐气氛也很吸引人,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各种花会竞相表演,更是北京天桥的老艺人为你表演绝活。以大糖葫芦为代表的风味小吃更是不可错过。琉璃厂到了正月却格外的热闹。

乘车路线:地铁和平门站、6路、14路、15路、23路、7路、5路、66路、102路、105路、百利宝102、603路等。

联系电话:63027874

北京莲花池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8日(初一)至2月23日(初六)

地点:莲花池公园

票价:6元(1.2米以下儿童免费、持学生证、老年证半价)

庙会特色:第七届北京莲花池庙会”将继续以莲花池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立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打造莲花池民俗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展示民间手工艺品、民间绝活、民间收藏、民间花会等一系列民俗文化,通过品小吃、观市井、看绝活、赛花会等活动,再现老北京市井风俗风貌。使莲花池庙会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平台,使大家不断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使民族传统文化逐渐发扬光大,把“莲花池庙会”逐步打造为品牌庙会。

乘车路线:6、50、340、613、620、704、822、927、368、323、822、811、937路、特7路到莲花池或西客站南广场下车即可。

电话:63972892-8104 63984701

东岳庙春节文化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7日(腊月二十九)至2月24日(正月初七)

地点:朝阳区东岳庙

票价:10元,团体8元

庙会特色:“借问祈福何处好,路人皆指东岳庙。”“福”文化成为东岳庙庙会的核心与特色,距今至少也有300年的历史了。东岳庙坐落在朝阳门外大街,始建于元朝延佑六年(1319年),占地71亩,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全庙分正院和东、西道院三部分,沿中轴线分七进排列着洞门牌楼、瞻岱门、岱岳殿、育德殿、后罩楼等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庙中供奉的是泰山之神东岳大帝及众神祗,有神像近千尊,尚存12尊明成化十七年(1485年)用金丝楠木雕刻的三官及府臣像。庙内的石碑数量居京城众寺观之首,多达140余通,以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撰文、书丹并篆额的《张留孙道行碑》最为著名。东岳庙自1995年辟为北京民俗博物馆。

交通:市内乘109、112、846、750路神街下车,或地铁朝阳门站下车向东。

白云观庙会

时间:正月初一至初六(2007年2月17日—2月 23日)

地点:西城区白云观

票价:10元

庙会特色: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老年间,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会神仙”、“顺星”、“打金钱眼”、“摸石猴”等等。据说摸了石猴就可以“封爵封侯”,有了“官运”。而妇女们到元君殿送子娘娘面前“拴娃娃”,是为了祈求来年喜得贵子。正在患病的人到药王前烧一炷香,拜上一拜,祈求的是早日康复,每个人的意愿都简单而朴实。逛白云观还有一个很惬意的活动。目前白云观是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

乘车路线:26、717、708、932路白云观站,地铁木樨地站。停车场地有限,尽量不自驾车前往。

联系电话:63443666

红螺寺庙会

时间:正月初一至初七(2007年2月18日—2月24日)

地点:红螺寺景区

票价:30元

庙会特色:礼佛拜祖、撞吉祥钟、打金钱眼、风味小吃、书画摄影展、杂技花会表演、赏岁寒三友——松、竹、梅等,漫步10里“绿色长廊”中,感受到这里浓浓的绿意。

乘车路线:东直门长途汽车站乘936支可直达红螺寺景区。

自驾车路线:北京——京顺路(101国道)——怀柔区——青春路(路经交通队环岛)北行——红螺路——红螺寺景区。

联系电话:6068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