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战德国侵略的顺序
2.欧洲从很久之前到19世纪左右的所有战争史
3.德军入侵并占领丹麦总共花了多长时间?
二战德国侵略的顺序
二战德国侵略的顺序:
斯洛伐克开始、捷克、奥地利、波兰、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希腊、南斯拉夫、苏联。
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他用闪击战占领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兰西等国。具体是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扩展资料
战争起因
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纽约证券的股市崩盘,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出现抛售股票的狂潮,收盘时转手的股票达到1300万股,创历史最高纪录。
随之而来的是股票市场的崩溃和银行的挤兑风潮,使美国经济陷入绝境,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法西斯独裁
1922年10月,意大利王国国王任命墨索里尼担任意大利王国总理,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王国开始建立。
西方国家大萧条所带来的,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纳粹党迅速膨胀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第一大党。
1933年1月,阿道夫·在德意志第三帝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至次年8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生活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集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军部为中心,从首先发动侵略战争着手,然后通过天皇制机构,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适应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1936年,日本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的“二二六”兵变,使军部实力大大加强。
不久,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之后,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与日本签订产主义协定,并且干预西班牙内战。
到1933年11月,法西斯运动遍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
百度百科——苏德战争
欧洲从很久之前到19世纪左右的所有战争史
从十七世纪中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人类社会进入到了近代史阶段。在欧洲,国家间的战争日益频繁,战争的残酷性也日益显著,除了陆地战争外,海战的规模也越发庞大。另一方面,由于热兵器技术和装备(枪炮和大型舰艇)在欧洲的广泛使用,欧洲国家的军事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地区国家。古代波斯人、匈奴人、蒙古人乃至奥斯曼土耳其人对欧洲大地所进行的横扫式、席卷式入侵已不可能再次发生了。也就是说,在近代的欧洲,人们已经不用太担心来自外洲的强大外敌了。可是,没有外辱,欧陆反而连年混战。
在战争中,国家之间形成战争同盟是欧洲不同于其他地域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我们看到的结盟现象(即一战中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和以德国、奥匈帝国为核心的同盟国之间的军事对抗,二战中以英美俄中为核心的反法西斯同盟和以德意日为核心的轴心国之间的军事对抗),其实始终贯穿于整个欧洲战争史,尤其是近代战争史之中。结盟现象如此频繁的原因是,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能够像中国战国时代的强秦、当今之美国那样远远超过敌对国家。如果从参战国家数量来看,曾有多次战争可以与两次大战相比,虽然战争规模和波及范围远不如两次大战(实际上一战基本上是在欧洲进行的)。从这一点来看,欧洲是世界级大战的策源地大概是没有异议的吧?世界其他的地域也许没有资格争夺这一“荣誉”,即使当今的中东也只能是局部战争的发源地,远不足以发起世界大战。
[ 转自铁血社区 ://bbs.tiexue.net/post_3961516_1.html/ ]
为了国家利益(领土完整、领土或者殖民地扩张)、宗教信仰、王位继承权,欧洲各大国经常在战前战中签订同盟条约,结盟国家参战方式大体上有:直接参与盟国的战争,为朋友两肋插刀;间接参战,如为盟国提供军事、人道主义援助或者声援等道义上的支持,正如珍珠港空袭之前的美国对中英俄等盟国的援助。为了盟国,某国一般会针对战争规模、成本和红利等因素进行统筹考虑而选择直接或间接参战方式的。因此,虽是盟国但不直接参战,这种方式在欧洲近代战争中并不鲜见。
当然,欧洲混战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战争时间跨度都比较长。毕竟谁也难以吃到谁,打累了就得停下来,坐在一起谈判。这么打打谈谈、谈谈打打,时间自然长了。每一场战争都伴之以一个或者几个和约而结束。和约得到遵守,和平就到来了;得不到遵守,战火则再次烧起。
一、战争的主角和配角―――欧洲主要国家情况
1.英国
孤悬海外、远离欧洲大陆,因而易守难攻。英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正如东亚的日本、今天的美国。自十七世纪中叶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后,英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反映在军事上则是先后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和荷兰“海上马车夫”,海战的胜利导致了英国海上霸权的成型。强大的舰队,不仅实力远远高于大陆其他国家,也为英国实行海外殖民和扩张、掠夺殖民地财富、镇压剥削殖民地人民提供了军事保证;财富的增长又为对外军事扩张提高了充足的。如此循环,大英帝国终成为“日不落帝国”。
在对欧洲混战的态度上,英国始终奉行保持欧洲均势 (balance of power) 的基本外交政策,不过分干预欧洲事务;它希望欧洲大陆各大国保持实力均衡,不乐意哪个大国实力过分强大以致失控。如果不是关系到大英帝国的切身利益,英国不会直接涉足到盟国的战争中去。为此,英国曾经长期奉行“光荣孤立”的国策。在它看来,保护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与自治领 (dominion ,因自由贸易对大英帝国发展极为重要),比直接参与欧洲混战要重要得多。
[ 转自铁血社区 ://.tiexue.net/ ]
即使参加欧洲混战,英国也极少孤军奋战,也很少出现同时面对两个或者更多敌国作战的情况。从这一点来看,不能否认英国人比拿破仑时代的法兰西人、两次大战时代的德意志人的战略眼光高明。
战略的成功自然不断地带来军事上的胜利,在欧战历史上,英国始终是胜多负少。“日不落帝国”的衰落更多地在于两次大战的创伤、美国的崛起和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等客观原因,而非其主观的失误。
2.法国
在欧洲三百年混战中,法国的战绩正如两次大战一样乏善可陈。可以说除了拿破仑以外,法国历史上就没有值得称道的名将或者统帅。自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以来,法国在对英、德的战争中经常处于下风。不是被占领、巴黎沦陷,就是战争在其境内进行,生灵涂炭,即使胜利也是惨胜、虽胜犹败。这使我深深觉得浪漫的法国人根本就不适合玩战争游戏。
可是即使如此,法国还是以欧洲大国、欧洲的中心和领导者自居,其中典型的就是刚愎自用且不知己不知彼的拿破仑三世(普法战争中在色当大败于普鲁士,献上自己的佩剑以表示投降,并割让领土),这种自大狂即使在今天依然如故。
战绩不佳可能有不利的地理环境的原因,西北有大英帝国,东北有德意志和奥地利,北有曾经很强大的荷兰、丹麦,西南有大国西班牙。而法国又奇缺伟大的战略家,一种与天俱来的自大狂使其几乎与任何国家为敌。除了两次世界大战,法国从来都是英国的敌人,很少结盟,而每次与大英帝国的争斗,法国人都没有占到上风(包括拿破仑最终的失败),为了给强敌英国树立一个新的敌人,法国还曾经对独立战争中的美国给予大力支持。愚蠢的拿破仑三世(路易.波拿巴)则屡屡被狡猾的俾斯麦 所蒙蔽,未能预料也不能阻止德国的统一和强大。
[ 转自铁血社区 ://bbs.tiexue.net/ ]
另一方面,我始终不解的是法国为什么轻视海军建设、始终没有能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可以与英国舰队抗衡的帝国海军―――从这方面来看,法国是否和中国有很大的相同点?作为拥有北大西洋和地中海两条漫长海岸线和众多优良港口的国家,为什么顽固地认为自己是大陆国家而不考虑大力发展海上力量呢?在如此重视海权的欧洲,这种思想可真是不合潮流啊!这方面它不仅不如英国,也比不上德国。德国最大的地理劣势当然是身处欧洲中心、容易多面受敌了,其次恐怕就是缺乏足够的出海口。但是即使如此,德国依然不遗余力的发展海军。这一点已经被历史所证实,如果我们没有忘记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德巡洋舰之战、大西洋海战和潜艇战等经典海上战役的话。
3.俄国
俄国的地理环境则比法国好得多,寒冷而漫长的严冬、地狱一般的西北利亚阻挡住了东方来的敌人―――如果算是俄国的敌人的话;寒冬同样也是他们对付来自西方敌人的好帮手,远在拿破仑和之前,1709年瑞典国王“伟大的查理十二世”早就远征俄国了,结果强大的瑞典军队兵败于更加伟大的沙皇彼得一世手下。
其实,近代中的俄国远没有今天强大,不仅是农奴制落后国家,而且面对着瑞典、波兰、土耳其三大强敌。如果不是彼得一世全面学习西方并实行军事改革,不是后来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大力扩张,俄国不可能在历次俄瑞、俄土战争中大获全胜并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以及主导征服和瓜分波兰,从而成为后来战胜强大如拿破仑、的强敌,一度与美国分庭抗争多年的强大国家。
所以,是否可以说英国、俄国、德国是三百年欧洲混战的最终赢家,一个是获得了太多太多的殖民地,另一个则是攫夺了太多太多的别国领土,而德国实现了统一和强盛。
在近代历史上,俄国更多时候是德国、奥地利的盟友,而不像两次大战中刀兵相见。
[ 转自铁血社区 ://bbs.tiexue.net/post_3961516_1.html/ ]
4.德国和奥地利
之所以将两个国家并列在一起,不仅因为他们都是德意志国家,更因为他们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两个主要成员。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是地跨中东欧,包括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广大地域的“伟大帝国”,说是帝国实在是太抬举它了,长期以来,它就是三百个大小不一的诸侯国家的联合体,从来就没有统一过,自然也没有真正强大过。
除了奥地利这个曾经的大国,整个德意志长期受到欧洲各大国的蹂躏和践踏,沦为大国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大国们从来就不希望德国统一和强大起来。这一局面直到普鲁士强大起来并在十八世纪铁血宰相俾斯麦执政后才得以打破,普丹、普奥、普法三次战争的辉煌胜利是统一的德意志诞生之助产士。
近代史中,普鲁士(德国的主要前身)和奥地利曾经是欧洲响当当的大国,他们自己经常结盟,虽然也有时兄弟睨墙、兵戈相见。
为了遏制法国,英国经常与普鲁士或者奥地利结盟。
5.西班牙
[ 转自铁血社区 ://.tiexue.net/ ]
自从无敌舰队覆灭后,西班牙已经失去了在欧洲的大国地位,并且一蹶不振。虽然也曾加入某些国家同盟,但是西班牙已经成为大陆“无足轻重”的二流国家。
由于西班牙王室与普鲁士或者奥地利王室保持某种联姻关系,所以它一般是普、奥的盟友。
6.瑞典、土耳其
瑞典、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也曾经是欧洲历史上响当当的大国,在欧洲近代战争史上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们都是沙皇俄国的心腹大患。为了寻求更好的出海口和更重要的战略通道以便更快地融入欧洲大家庭,俄国多次与它们发生大战。战争的结果是两国实力都有很大的削弱,以致不再是欧洲举足轻重的大国了。
7.荷兰、丹麦、波兰、意大利等
作为“海上马车夫”,荷兰是第一个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十七世纪初、中的几十年曾经是地球海洋一霸,在与英国的海权争夺中败北,从此失去了大国地位。
[ 转自铁血社区 ://bbs.tiexue.net/ ]
丹麦、波兰也曾是欧洲混战中的主角,但是参与的战争不太多。其中波兰在1772年、1793年、1795年三次被俄奥普三国吞并和瓜分,作为独立主权国家,波兰曾经消失了很久,直到1918年才赢得民族独立。
虽然是文艺复兴的故乡,虽然有着灿烂的文化,但是意大利在历史上从来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直至1871年才得以完成统一大业。
二、重大战争中的结盟情况
限于篇幅,下面主要介绍近三百年间欧洲内战史上重大战争之中的结盟情况,战争正义与否、战略战术的创新、兵器的具体使用以及战争具体进程就不详述了。按照传统观点,两次世界大战都属于现代战争,因此本文就不予提及了。
1.三十年战争(1618-1648)
因争夺宗教管辖地盘而发动的世界级大战。战争的双方是“天主教同盟”(支持者有罗马教皇、奥地利、西班牙和德国支持天主教诸侯等)和“新教同盟”(席卷整个西欧的宗教改革后形成的路德教和卡尔文教,支持者有荷兰、英国、德国支持新教诸侯及其管辖下的捷克),西荷英等国家之所以干涉德国的事情,是想借机阻止德国强大,并从中渔利。战争初始阶段天主教同盟获得了胜利,后来在法英荷的支持下,丹麦、瑞典相继参战;当新教同盟战争失利后,法国亲自上阵。最后,几乎所有西欧国家都参加了战争。
[ 转自铁血社区 ://bbs.tiexue.net/post_3961516_1.html/ ]
战争主战场德国、捷克的经济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战争得益者是法国、瑞典,西班牙则失去了一等强国的地位。
2.英西战争(16-18世纪)
英西战争是英国和西班牙为争夺海上霸权和殖民地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当时西班牙是最强大的海上殖民强国。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向英国进攻,在英吉利海峡遭到重创,1625年以后,荷兰海军开始支持英军,后来法国、奥地利也加入英国的阵营中。
长期战争的结果是西班牙丧失了殖民地和海上威力,英国海军成为海上霸主。
3.英荷战争(1652-1674)
十七世纪初期,西班牙管辖下的尼德兰发生了人类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脱离西班牙并成立了尼德兰共和国,也就是后来的荷兰。荷兰独立后,几十年间后来居上,成为海上强国,掌握了世界商业霸权,人称“海上马车夫”。它具有当时最大的商船队,几乎垄断了欧洲各国之间的对外贸易,并且疯狂地进行殖民地扩张。英国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后,颁布了“航海条例”,开始向荷兰挑战。
[ 转自铁血社区 ://.tiexue.net/ ]
第一阶段英荷战争在1652-1654年期间进行,都是海上战斗,英军获胜,荷兰海上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第二次英荷战争在1666年,荷兰与法国、丹麦结盟,第二年的海战中荷兰获得胜利。
1672-1674年,英荷发生了第三次战争,但是在这次战争进程中,法国与荷兰开战了(1672-1678),英法这次走到一起,但是英法联合舰队负于荷兰海军。由于英国更加害怕法国的强大,因此乘机退出了战争。
分别与英国、法国的交战,导致了荷兰的衰弱,最终荷兰沦为小国。
4.俄瑞战争(17-19世纪)
俄瑞战争是指两国为争夺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芬兰而进行的战争。
[ 转自铁血社区 ://bbs.tiexue.net/ ]
战争分为五个阶段,1656-1658年、1741-1743年两个阶段战争的主要交战方是俄国和瑞典。但是,在1788-1790年阶段的战争中,瑞典得到了英国、荷兰和普鲁士的支持;在1808-1809年阶段的战争中,俄国和丹麦结盟对抗瑞典、英国同盟。
在1700-1721年的战争(史上又称北方战争)中,先后加入俄国一方即北方同盟的国家有:丹麦、波兰、普鲁士等,英国则对俄国取敌对立场,给予瑞典以外交上的支持和物资、军事援助。战争中瑞典与英、荷、法国先后结盟。此次战争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战争中虽然俄罗斯丧失了所有的盟友,但是在沙皇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和高明指挥下,俄罗斯获得了战争胜利,夺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战役是,查理十二世率领远征军于1709年的寒冬征讨俄罗斯,在波尔塔瓦战役中惨败,开创了严冬时节进攻莫斯科必败的历史先河。
五个阶段的俄瑞战争,最终的结果是俄国大获全胜,侵占了瑞典大部土地,并占有芬兰。
德军入侵并占领丹麦总共花了多长时间?
德军入侵并占领丹麦总共花了多长时间?丹麦为什么不反抗
939年10月6日,拿下波兰后的纳粹德国并没有像英法预计的那样转攻苏联,而是加紧征兵,准备快速拿下西欧。为了麻痹英法两国,不断在公开场合表示“德国对英法没有恶意,更不愿去交战”,以此制造“西线无战事”的象,电台、报刊也大篇幅报道的“和平”愿望。与此同时,墨索里尼也出来积极响应,支持德国提出的“和平建议”。
一边表达“和平”的,一边还抓进时间集结军队,准备好战略物资,仅陆军就快速扩编到了156个师,比当时的英法总兵力还要多。虽然很想先进攻宿敌法国,但他担心德军在与法国作战时,北方的丹麦和挪威会威胁到德军北翼,所以想拿下法国必先解决丹麦和挪威。
1940年4月9日,德军“威瑟堡行动”开始,1000名德军在哥本哈根港口登陆,并与丹麦的一支护卫队相遇,双方展开激战。还没开几枪,德国数架He-111、DO17轰炸机就已盘旋在丹麦首都的上空,德军的后续部队也相继从西兰岛、法耳斯特岛登陆。
于此同时,德军开始对丹麦国王劝降。丹麦老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当时已年过半百,且丹麦军事力量是远不及德国的,经过内阁的商议后,丹麦选择投降,并下令还在交战中的护卫队也立刻放弃抵抗。
当天早晨8点多,刚睡醒的丹麦人就在广播中听到“丹麦已经接受德国保护,丹麦人民切勿反抗”的惊人消息。在丹麦全国人民还处于懵逼状态时,德军就在两天内控制了整个丹麦,而且没有遭到丹麦军队的抵抗。德国并没有解散内阁,而是扶植了亲德势力,还派遣德国“专员”入驻丹麦“指导”老国王的工作。
在整个行动中,德军仅用4小时就让丹麦投降了,仅9名丹麦士兵被打死。在德军占领期间,有6名平民不满德国而反抗,也都被击毙了。也就是说,在纳粹德国入侵丹麦期间,丹麦仅牺牲15人。
在丹麦人看来,德军之前在波兰的所作所为已经能威慑到他们了,更何况英法两国都没什么动静,根本指望不上。现在德军气势汹汹来到城下,抵不抵抗都是战败,还不如投降以保全本土人民。
而在看来,丹麦的战略意义虽然不及法国、波兰等国,但作为一个与德国接壤的国家还是先控制住比较好。况且,丹麦还可以作为跳板,完成下一步对挪威的入侵,方便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