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vs第聂伯-哥本哈根赛程500

tamoadmin

1.俄罗斯历史

2.俄国防部称乌士兵蓄意射杀逾10名俄战俘,梅德韦杰夫和扎哈罗娃发声!

俄罗斯历史

哥本哈vs第聂伯-哥本哈根赛程500

一、留里克王朝

西元六世纪时,居住在第聂伯河流域的原始部落以波利安人为中心形成部落联盟,因其居住在德聂伯支流罗斯河两岸,被称为罗斯人。蒙古人将罗斯转音称为「俄罗斯」。

九世纪时,来自北欧的瓦良基人首领留里克征服了罗斯人,建立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882年,留里克王朝定都基辅,称为基辅罗斯。此时阶级与贫富虽已出现,但农村公社制依旧根深蒂固存在了近八百年,成为俄罗斯民族的一个显著特色。

王朝初期,对内实行索贡制。每年春夏两季,俄罗斯大公率领亲兵向平民商人征收手工业品、蜂蜜、蜂蜡等物品。到十一世纪,罗斯人才从原始生产力转变为封建制度。

随著经济文化发展,基辅罗斯不断通过战争扩张。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让全体罗斯人受洗,改信东正教,抛弃多神教信仰。

改信东正教的罗斯加强了与西欧、拜占庭的文化融合。基辅成为连接东方西欧之间的交通要道,随著商业的发展,手工业开始在罗斯发展进来,基辅城内开设了锻造刀剑的作坊。

基辅罗斯成为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国家,城内建筑了辉煌的皇宫、威严的教堂、牢固的城墙,著名的苏菲亚教堂。

蒙古人统治时期

十一世纪后半期,由於王位之争和各地原始农奴制生产力的发展不平衡,波兰、北欧、西欧民族的入侵,基辅罗斯造成分裂。

十二世纪时,在蒙古草原上崛起的蒙古人,凭藉他们骠悍的骑兵,灵活多变的包抄、围堵战术、铁血纪律、纵横欧亚大陆。他们每个骑兵拥有两匹马,饥食马肉,渴饮马血,日夜行程二、三百公里。蒙古人所到之处,城市化为灰烬,人民血流成河。他们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大帝国。中国本部(含蒙古)是大汗直辖之地,是为元朝。伊儿汗国包括伊朗、阿富汗、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察哈台汗国包含中亚大部分地区,金帐汗国统领北亚、东欧。印度汗国涵盖南亚。蒙古帝国势力一度达到亚平宁半岛、希腊半岛、波罗的海、德意志、波兰、印尼群岛。除了日本、英国、西欧和一些偏远岛屿,整个欧亚大陆都在蒙古人的铁蹄之下。1240年起,罗斯王公和教会成了金帐汗国的奴仆。罗斯各城最豪华的房子里住著大汗的代表,他们催取税收,发布命令,王公和神甫各个低声下气,唯恐侍奉不周,每年各个王公定期朝拜大汗,领取浩命,作为自己统治的凭证。

蒙古人二百四十年的统治,使俄罗斯经济、文化、发展停滞不前。十三、四世纪时,被毁的城市开始重建,手工业、农业开始恢复,商业的发展也加强了罗斯各地的联系。

蒙古人的统治越来越不能为罗斯人民忍受,随著各地王公势力的兴起,他们迫切需要取得独立地位。教会势力和商人、农奴主想从大汗手中获取收税权力,平民百姓也把自己的苦难原因归结为蒙古人。

十四世纪蒙古人从中国退出后,又在中亚、印度等地遭到重大失败,加上各王公之间内哄,导致金帐汗国开始衰落。

十四世纪时,莫斯科公国兴起。莫斯科地处欧洲,远离金帐汗国统治中心,又有森林沼泽掩护,大批罗斯人在那里找到避难之所,莫斯大公运用权谋从金帐汗国大汗那里取得了淩驾其他大公之上的权利,以大汗之名大大加强了自己的威望。

1480年,伊凡三世打败蒙古人。罗斯脱离蒙古统治。

罗斯受蒙古统治,学到了优良的军事技术,继承了金帐汗国广大领土以及残酷的专制制度。从此罗斯人几百年都无法明白,什麼是"自由"、"平等"、"民主"。西欧重现个体价值的启蒙思想无法被罗斯人了解,他们将"自由"当做无法无天,"平等"当做"均贫富",而民主不过是"人民当家作主"。罗斯走向了既非西欧又非东方三大文明(中国、伊斯兰、印度)的方向,他们自称是"欧亚人"。

长期的战争形成了俄国人的流动性格。贵族打仗、农民种地,

"民族的流动性格"、"专制"、"农村公社"成了俄罗斯的三大痼疾。军役贵族阶层的相对扩大,使农村劳动力缺乏,罗斯走向了"农奴制"的道路。

伊凡雷帝(1533-1544)进一步加深了封建制度,打击、削弱贵族势力,连年征战,扩大版图。

1598年,留里克王朝绝嗣,波兰人大规模入侵。俄罗斯人纷纷起义,打击波兰侵略军,恢复了国家的独立。

1605年,戈都诺夫突然死亡,罗斯,进入“混乱时代”。下诺夫哥罗德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民兵把波兰侵略军赶出莫斯科以后,这一动荡才终告结束。1613年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的亲戚,即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

二、罗曼诺夫王朝

罗曼诺夫王朝始於1613年,第一位沙皇为米哈伊尔,他的皇位不是传来的,不是抢来的,也不是偷来的,可以说是捡来的或请来的。米哈伊尔的姑婆是沙皇伊凡的皇后,米哈伊尔的父亲虽然曾得过沙皇重用,但早已遭恶运,双亲被强迫分开,皆被贬入寺院为僧为尼,米哈伊尔因此在寺院中长大。父亲重去投军又被德军俘虏。沙皇伊凡之子无后,死后俄国陷入混乱15年。从伊凡苛政到乱世,罗斯人的日子并不好过。但罗曼诺夫家族最后却终於时来运转,一些东正教会和俗世人士请尼姑母子出庙,立米哈伊尔为沙皇。16岁的米哈伊尔的皇位据说是众权贵感念他的姑婆-伊凡皇后-的德行而来。米哈伊尔掌政之后,於1619年将父亲从德国俘虏营赎回,把治国实权交给父亲。当时俄国皇室想与欧洲其他王族攀亲,却到处碰壁,有些王室连米哈伊尔的父亲派来的求亲者都不接见。欧洲王室看不起的不只是新沙皇。当时欧洲国家以自我为中心,鄙视俄国,将之排斥在欧洲之外,视俄国为亚细亚国家。罗曼诺夫家族成员虽然为皇权有过不人道的争斗,可是在富国强兵,和“欧洲化”(彼时俄国“现代化”的代名词)的过程中却是一致的。其中以彼得大帝和凯萨琳二世影响最大。

虽是米哈伊尔的孙子,彼得大帝的皇位却得来不易。他的父亲阿列克赛,1645年米哈伊尔去世后也在16岁时即位为沙皇。阿列克赛与第一任皇后生的多个子女中只有两子一女存活,两个儿子体弱多病,小儿子先天痴呆。彼得的母亲与沙皇所生的子女中只有彼得活到成年,且身体强壮。彼得的父亲去世之后,他的异母长兄继位。6年后去世,无子嗣。权贵们决定立10岁的彼得为沙皇。但是,彼得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娅靠宠臣和宫庭卫队逼权贵们增立比彼得年长的痴呆为共同沙皇,以年龄为排序标准,其目的是为了要立索菲娅为摄政王。索菲娅也推行过一些欧化措施,也让自己的宠臣带兵打仗,但成效不大。少年彼得喜好西方文化。常到莫斯科的外国使馆区,耳闻目睹了西欧文化。他身材高大,脾气暴燥,喜玩军事游戏,自组两个团,从使馆区招来外国“军事顾问”,从国库中领取枪炮。1689年,17岁的彼得靠著已有一千官兵的这两个团逼索菲娅退位,进尼姑庵。

彼得掌权后,於16年派一使团一起出访西欧,(刚开始装为一小军官),一年半中亲眼目睹西欧各方面实情,医院,博物馆,天文台和各式工厂,包括制币厂、军工厂,彼得最爱看的是造船厂,包括荷兰和英国的,在当时最好的一个英国造船厂待了六个星期。彼得回国后,推行“全盘西化”。衣服款式改穿西欧式的,臣民须剃须(这在当时为势力强大的教反对的),设立第一个俄国解剖博物馆。

彼得推行政治改革、鼓励工业化、安内攘外,陆军越战越勇,海军也从无到有,先在陆地上,后以第一个波罗的海舰队在海上,打败当时的强国瑞典,也战胜过奥斯曼帝国。俄国从瑞典这个以前大不在意自己的国家手中夺得一片靠波罗的海的土地,成了俄国西部。在这片土地上,彼得大帝下令设计建造圣彼得堡。其后多半时间,俄国首都也被移到圣彼得堡,而不是莫斯科。

彼得大帝在位期间,以严刑治贪官污吏,但是腐败问题还是愈演愈烈。他遇到了皇位继承的问题。他与第一任皇后的关系在婚后几周内就生变,虽有一子,但彼得从西欧回来不久就将她赶进尼姑庵。后来他从亲信大将门切尼可夫那里转来一位出身低微的立陶宛女子,对她大加宠爱,以至她成为有子女参加婚礼的人的榜样,即是先生育子女而后结婚。第二任皇后生的四子和六女多半早逝,最后剩下两女。第一任皇后所生之子后来以企图谋反父皇之罪,被判决。直到彼得大帝於1725年驾崩,第一任皇后所生之子留给彼得的一个孙子只有9岁。最后,在彼得大帝没有明确遗嘱的情况下,有权贵翻到了一纸彼得大帝赞扬其皇后辅帝有方的信件,作为皇位传给彼得的第二任皇后的理论依据。第二任皇后继位后就是凯萨琳一世。她靠门切尼可夫的辅佐在位2年。因无子嗣,死后传给彼得大帝第一任皇后所生之子留下的这时已11岁的孙子(彼得二世)。但他在位不到3年即去世。此后皇位继承陷入一片混乱。

凯萨琳一世与彼得大帝所生的次女伊莉莎白想继位,未果。因为彼得大帝痴呆的哥哥(伊凡五世)的后代女儿中有一位嫁到中欧小公国因为守寡而回俄国的安娜,最上层的权贵立她为女皇,附带要她在一个秘密协议上签字,即所有的大事都要经这几个人的同意。安娜女皇先是答应,但很快就撕毁了协议。可惜她揽权有术,治国无方,她请了许多她所嫁去的德国小公国的外国人出任多个要职。她有的是外观的欧化而缺乏对国力的推进。

安娜在位十年(1730-1740),死后传位给亲姐姐的三个月的孙子(伊凡六世)。刚满一年,凯萨琳一世与彼得大帝的女儿伊莉莎白在宠幸和宫庭卫队支持下推翻了摄政王,废小沙皇并将他终生囚禁,伊莉莎白遂自任为女皇。

伊莉莎白女皇在位二十年(1741-1761),重新推动其父彼得大帝政策。在“七年战争”中打败了普鲁士,在文化上发展了俄国文化新时期。罗曼诺索夫和苏马罗科夫都是出身於伊莉莎白女皇时代。出身渔夫的罗曼诺索夫被公认为俄国第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化学物理各领域中都有杰出表现,他多才多艺,普希金称之为历史学家、力学家、化学家、矿物学家、艺术家和诗人。出身贵族的苏马罗科夫在文学和戏剧方面为俄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伊莉莎白女皇接受罗曼诺索夫建议,在1755年设立了俄国第一所大学,这就是久负盛名的莫斯科大学。经过伊莉莎白时代,彼得大帝开创的文化上的西化在俄国贵族阶层被普遍接受,甚至是造成“崇洋媚外”,也加大了贵族阶层与平民之间的差异。在传宗接代上,伊莉莎白把自己的亲姐姐的儿子彼得从外国接回,帮他娶了中欧另一小公国的妻子凯萨琳。伊莉莎白死后,彼得三世继位不到半年,凯萨琳在宠幸和宫庭卫队支持下逼自己的丈夫放弃皇位,自立为女皇,是为凯萨琳二世。她的宠臣们找藉口挑衅已经被关的彼得三世,将他。正式宣布他的死因是“急性肠痉挛尽力医治无效”。

凯萨琳二世与罗曼诺夫家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为一德国人,不放心已被关了近二十一年的十五个月起就被伊莉莎白废了皇位的伊凡六世。他从小就为亲姨婆和母亲背罪,被表姨婆关起来的青年,最后被表姨指使的人杀了,做了生於皇族之家而歹命的例子。

凯萨琳二世也称为凯萨琳大帝,在位三十四年(1762-1796),虽是德国人,却使俄国人长了民族气慨。继位初期先整顿军队和国家,宠臣波登金建造新城市,协力建造黑海舰队。稍后镇压了农民起义,以后战过奥图曼帝国,瓜分了波兰,扩大了俄国版图。在“西化路线”上,熟悉西欧文化的她更新法律,送贵族青年留学,引进西欧文学、哲学。凯萨琳大帝以金钱和权力来支持外国和本国的“知识份子”,让他们出版图书。她喜欢法国的伏尔泰,西欧的艺术品。此时西化风气在俄国盛行的程度也更家普遍,而不再局限於大城市了。

在以农民利益为代价的情况下,凯萨琳二世给了贵族庄园主较多优待,想巩固他们对外国来的女皇的忠诚或支持。她也利用自己的众多宠幸中的一些人来辅政。其中以波登金最有成效,而最后一位小她近四十岁的朱波夫,大误她的国事却不为察觉。凯萨琳二世后期在面临自己起初大力提倡的西化思想带来“持不同政见”的情况时,却不能容忍。拉基谢夫、诺威科夫等一些出身贵族但却不满现实的作家,因为在作品中敢於描绘俄国农村现状、讨论不同意见,或被流放西伯利亚,或关监狱。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凯萨琳二世更是下令停止翻译包括一些以前她自己提出要翻译成俄文的西方著作,禁止出版包括以前她提倡引进的书。从此,一场最初由沙皇开始的自上而下的西化过程,在政治和思想方面民间开始超前,而且开始了与沙皇有了利益冲突。在沙皇最得意之时,埋下了最终被推翻的,虽然这个过程又经历了一百多年。十九世纪的俄国沙皇,最令人难忘的是亚历山大一世与拿破仑的战争(“第一次卫国战争”,1812年先失莫斯科,1814年攻下巴黎)。十九世纪的俄国在民间也活跃起来。大批才子,包括:诗人普希金,作家卡拉姆金、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杜斯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评论家别林斯基,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等。

虽然保罗一世解决了罗曼诺夫家族内部传位的问题,但是沙族“小团体”与觉醒中的广大民众的关系却一直没有解决。亚历山大一世曾试图创立宪法,行政改革,却放不下绝对权力。有些参与协助谋划的知识份子后来遭到流放。亚历山大一世后期因对宗教狂热,神秘死於外地。尼古拉一世继位,“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的青年军官最后被沙皇以武力镇压。尼古拉一世在军事和政治上精治俄国,建立一套刊物审查制度,亲自招来普希金给他的作品“提建议”。他一面“平反”和起用被流放的人士,一面建立专门机构来监视全国的可能政见异议者。他也让自己的“精英”(包括一个前流放分子)提改革建议。虽然这些措施在西欧都没有阻止皇权倒台,沙皇总是相信俄国有俄国的国情,这个国情当然也是沙皇自己的版本。尼古拉一世对儿子亚历山大二世聘请老师教导,让他年青时游历俄国许多地方,到欧洲各个国家,并直接参政。

亚历山大二世继位后,推行重大改革。他在米留丁协助之下推出解放农奴法,收买庄园主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他也由米留丁兄弟等协助连续推出行政、法律和兵役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法案。亚历山大二世是唯一在位时被革命党人的沙皇。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三世继位后在经济发展上萧规曹随,而在政治上却全面倒退,革命党人和自由派人士,学生,职员,农民一概严厉打压,得到了表面上的稳定。亚历山大三世最后死於肾炎。

亚历山大三世高压下得到的稳定,至儿子尼古拉二世终於维持不了。1905年俄国暴发大罢工、罢市、罢课,尼古拉二世靠武力镇压后竟然认为俄国民众应该觉得对不起他们的沙皇。一些上层人士建议的改革,他不纳或改革太慢、太少,沙皇听信皇后。在国家形势巨变的时代却感觉迟钝,热衷於皇后形成的小圈子,这个小圈子包括庸才和怪人(如“农民圣人”拉斯普丁)。等到1917年二月革命暴发时,下层上层一齐造反,尼古拉二世在外地连家都回不去,在火车上被逼弃位。

俄国防部称乌士兵蓄意射杀逾10名俄战俘,梅德韦杰夫和扎哈罗娃发声!

媒体报道

声明接着称,在基辅似乎全面遵守战俘权利的背景下,没有人能想到“悲惨的例外情况”——乌克兰武装部队的士兵蓄意向逾10名俄罗斯士兵的头部开枪,将其射杀。而俄方则根据《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对待本周投降的乌克兰战俘。

“泽连斯基及其跟随者必须为所有受折磨和被的俘虏,接受历史和俄乌人民的审判。”声明说。

同日,扎哈罗娃也发表声明称,社交媒体上流传的显示,乌克兰士兵残酷地射杀俄罗斯战俘。她还称,这段“令人震惊”的是“乌克兰新纳粹分子所犯罪行和乌克兰违反国际人道法的证据”。

扎哈罗娃

扎哈罗娃在声明中称,“要求国际组织谴责这一令人发指的罪行并对此进行彻底调查。乌克兰武装部队的每一个残暴行为都应受到惩罚”。

梅德韦杰夫

梅德韦杰夫当时时间18日也在社交平台Telegram上发文称,那些射杀俄罗斯战俘的乌克兰士兵应该受到惩罚。

此前报道:

乌被俘军官透露一个细节俄接下来或面临艰难的战略抉择

直新闻:吴先生,国际外交舞台迎来了“亚洲时刻”。此时,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外长同在柬埔寨出席东亚峰会。你如何展望两国外长的互动?俄乌双方会在“亚洲时刻”打开和谈的话匣子吗?

特约评论员吴蔚:无论是柬埔寨的东亚峰会,还是即将在印尼召开的G20峰会,国际舆论都热切盼望俄乌冲突能够借此机会迎来和谈契机。俄乌双方国家元首先后就是否出席G20峰会展开了一轮激烈博弈,最终结果是普京与泽连斯基谁都不来了。一把手不露面,聚光灯自然就照向了“代君出使”的外长身上。但是我个人不太看好俄乌双方会在“亚洲时刻”迎来什么破冰之举,即便双方外长见面了,和谈也不会有太多实质性进展,我的理由有三。

首先,俄乌冲突的战场局势并未迎来全局性的变动。俄军几天前宣布从赫尔松市撤军,看似为俄乌双方谈判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但在我看来,这个战术退却动作却非常可能导致基辅方面产生得陇望蜀的战略错觉。若换位思考,何不乘胜追击顺势收复了东乌全部领土呢?泽连斯基前几天在推特上与马克龙互动时就明确提出“要让乌克兰的旗帜飘扬在每一个乌克兰城镇和村庄上空”。也就是说,即便俄罗斯方面摆出了“想要谈,可以谈”的姿态,基辅方面也不会轻易接茬。

其次,俄乌冲突的谈判主导权,起码是乌方一侧的主导权并不完全在基辅手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西方势力的战略抉择。事实上,从今年2月开始,无论战事顺利还是不顺利,俄罗斯就多次表露出过谈判的意向,甚至俄乌双方外交人员都在白俄罗斯进行过数轮接洽。但最终的结果是怎样大家也都看到了,美西方以断供相要挟,遥控基辅死战到底,参与谈判的乌方高层命丧基辅街头,此事发出的信号足以震慑那些对和谈心存妄念的基辅势力。从此双方谈判的大门紧闭,一转眼就是大半年。

再者,对于俄乌双方来说,此刻谈判双方抛出的条件恐怕是一个很难取得共识的夹生饭。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俄乌双方对这场局部冲突的性质在判断上存在很大分歧。在基辅方面看来,这是一场退无可退的卫国战争,倘若在谈判桌上承认东乌四州的政治现状,凝聚起来的抵抗意志会土崩瓦解。在莫斯科方面看来,这是一场为帝国门户清扫出缓冲区的触底反弹,倘若将收入囊中的东乌四州拱手相让,此前付出的一切代价都会变成竹篮打水一场空。某种意义上看,战场上进攻受挫带来的反对声浪远没有放弃赫尔松那般巨大,莫斯科方面断然不会轻易松口。

因此,我认为俄乌双方和谈的真正契机远没有到来。一方面,俄乌战场动能远没有消耗殆尽,交战双方一刻未停地为下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积蓄力量。另一方面,俄乌两国的政治氛围、舆论生态也不允许外交妥协的出现。更主要的方面在于,俄乌冲突的本质是俄罗斯与整个西方阵营的对抗,当有人在往火堆里添柴的时候,怎么可能认为这把火烧不久了呢?很遗憾,事实就是如此。

在炸毁第聂伯河上的船闸后,俄军从第聂伯河东岸全部撤出,一场隔河对峙正在形成。

直新闻:你刚刚提到“俄乌冲突的战场局势并未迎来全局性的变动”,吴先生,即便在俄军撤出赫尔松市之后你也坚持这个判断吗?那么在你看来怎样的变动才会造成俄乌战场上出现重大战略转变呢?

特约评论员吴蔚:是的,这个问题还是很关键的,它直接决定俄乌双方谈判的大门什么时候重开,朝着什么方向开启。我之所以敢于坚持这个判断,源于此前普京换帅,苏罗维金走上俄军总指挥的位子。当时我预测,俄军将会更加务实,一改此前碍于政治因素频频作出军事冒险的冒进风格。

事实上俄军撤出赫尔松市是一个再务实不过的军事决策,它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莫斯科方面在政治上的失分,但俄军撤出第聂伯河东岸,离开这个背水一战的险地,反而是有利于东乌战场整条战线均衡的。苏罗维金接过指挥棒之后曾接受过俄媒专访,在那次谈话中他已经对赫尔松的撤军作出过预期管理。

在此前的节目中我曾对赫尔松市的地理位置与战场条件有过详细描述,一言以蔽之,俄军仅仅依靠第聂伯河上三座桥提供补给,试图坚守赫尔松这座城市。但是在过去几个月的战斗中,三座桥已断其二,仅剩上游的一座船闸苦苦支撑。脆弱的补给线导致俄军无法投入重兵集团到河东岸协防,无法投入重兵集团就意味着俄军不得不被迫放弃赫尔松阵地收缩防御,收缩防御又导致俄军要想投入重兵防御单位根本无法在狭小地带中展开,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军事悖论,是一个恶性循环。因此,从军事的角度上看,俄军撤出这个险地是当下唯一正确的选择。

那么俄军撤出赫尔松之后会给整个战线带来什么变化呢?最直观的改变我认为是战场南线将会进入一个较长时间的静坐状态,俄乌双方各自沿着第聂伯河展开防御,谁都没有能力越过去。与此同时,俄军在丢掉这个战略包袱之后得以重新将机动力量调往中线与北线方向,不排除未来一段时间这两个战场方向会酝酿出新一轮大规模的进攻。与之相对应的是,乌军同样也能够从赫尔松抽身,将更多部队调往上述两个方向,与俄军展开对垒。

那么怎样才能算作是造成战局转向的重大变动呢?我认为起码是冲突一方在某个较大宽度的战场正面实现了新的纵深突破,逼迫对方出于反包围的战术考量将整条接触线后移。这种战场态势在俄乌战场上曾经多次出现,无论是俄军早期的进攻阶段,还是几个月前乌军在战线的南北两端同时发起的反攻,都导致了接触线的变化。但是现在双方在接触线上长期处于一个僵持对峙的状态,恐怕很难真正在哪一点形成突破。

但是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据俄媒报道,一位近期被俘的乌军第53独立机械化旅的军官向俄军透露:基辅方面正在酝酿在这个冬天对俄罗斯的别尔哥罗德州和库尔斯克州发起进攻。这个消息乍一听非常像是一次典型的战略误导,但从军事逻辑上看是存在可行性的。别尔哥罗德与库尔斯克位于俄乌接壤的北线,在这个方向上俄军的兵力相对空虚,如果乌军真的摆出了在这个战役方向上寻求突破的态势,那么俄军真的会面临一个艰难的战略抉择。这个战略抉择非常可能导致整条东乌战线出现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