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届世乒赛女团冠军成员
2.配给制具体是怎样的?
3.谁知道乒乓国手经典故事?
4.乒乓球冠军刘国梁历史成绩?
历届世乒赛女团冠军成员
历届世乒赛女团冠军成员
1、邓亚萍:13年生,15岁进国家队,16岁获得世乒赛女双冠军,18岁获得41届世乒赛女单冠军。妥妥的天才球手,而且外战能力一级棒,横扫朝鲜、韩国名将。
2、王楠:18年生,15岁进国家队,18岁成为世乒赛女团冠军队员。19年获得女子世界杯女单冠军,年仅19岁。
3、张怡宁:1981年生,17岁进入国家一队,18岁与队友获得45届世乒赛女团冠军。2001年获得第五届女子世界杯女单冠军,刚刚20岁。
4、李晓霞:1988年生,14岁进入国家一队,18岁时成为48届世乒赛女团冠军成员,20岁获得女子世界杯冠军,是她第一个单打冠军。
5、丁宁:1990年生,15岁进入国家队,19岁与队友获得第6届女团世界杯冠军。2011年获得世乒赛女单冠军,刚好21岁。
中国女乒这边,自从2000年后,国乒女队也仅仅在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中丢失了团体冠军,中国乒乓球女队也是经历了王楠、张怡宁、李晓霞、丁宁、刘诗雯、陈梦等几代****的更迭,如今国乒女队依然还是很强大,其中王楠一共获得了6个世乒赛团体金牌,可谓是女乒中获得最多的运动员,不过对于国乒女队最令人难忘的无疑是以丁宁、刘诗雯为主参加的莫斯科世乒赛。
配给制具体是怎样的?
“配给制”是要区分的,如果单独定义解释,那可能是第一位仁兄的答案,但这好像是“历史问题”,我来说说二战德国配给制。
战争总是带来死亡和无处不在的匮乏!旷日持久的二战,不仅给人类造成千万生命的死亡,更使各国民众充分体会到战争经济带来的食品和生活物质的匮乏与短缺。饥饿在折磨交战国的人民!
德国的配给制
至于那些进行战争所必须的原材料,情况是这样的:德国的铁矿含量丰富,从南斯拉夫和法国德国也能取得足够的铝矿来满足巨大的飞机生产的需要,但是铜和锡却非常短缺,但是德国有希望从巴尔干和俄国来密布这一短缺的现状。
至于石油,德国主管石油事务的Schell将军说他对此一点都不担心,当然即使他担心也是不会承认的。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以下事实:
1. 德国空军所需要的燃油是完全不依赖进口的。所有德国飞机的发动机在设计的时候就是为了使用合成燃料的,合成燃油是德国以煤为原料自己生产的,现在德国的合成燃油的年产量大概是400万吨,大大超过了德国空军所需的燃油数量。英国如果要使德国陷入危机,那么就可以攻击这些把煤加工成燃油的工厂,事实上英国也正在尝试,他们击中了莱比锡附近和斯德丁的石油加工厂,但是这样的破坏程度远远不足以瘫痪整个德国的人造石油工业体系,甚至连实质性的影响都没有达到。
2. 德国已经控制了罗马尼亚用于进行石油出口的油田,而且还和苏联达成协议,至少每年可以从俄国进口100万吨石油,但是我怀疑在战争开始之后,苏联是否真的向德国输送了这么多石油。
3. 在战争开始之前,德国本身就拥有大量的石油储备,而且挪威、荷兰和比利时的陷落也使德国在石油上拣了大便宜。
4. 民用石油的用量几乎被削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私人轿车和没有实际运载能力的卡车是不允许开动的,而且当局严格禁止使用石油进行取暖。
谁知道乒乓国手经典故事?
此举震惊四座___"玘迹"之一
乒超联赛堪称国内乒坛最高赛事,是役,央视直播.两军对垒,战成2:2,迎来比赛双方最不愿而球迷最乐意看到的决定胜负的金球大战.其场面之紧张,竞争之激烈,不亚于足球赛中的点球大战.一位无名小辈,年仅18岁的少年提拍登场,其动作之洒脱,神情之自若,步履之铿锵,目光之炯然,局外人看来俨然象一位久经沙场荣誉等身的骁将.与之对阵的是盛名之下的乒坛大哥满贯得主.五粒金球颗颗含金24K,每球必争,每分必夺毋庸置疑.赛场上,时间似乎停止了跳动,空气悄悄地在凝固,观众屏住呼吸,目不转盯,若大的赛馆只听见小小银球被击打后的乒乓声.比赛打到第二个球时意外发生,一只有争议的擦边球让比赛暂时停顿."不擦边"裁判员的判决非常坚决.认为擦边的一方却坚持己见,无名小辈夹在了中间显然很无奈.相持了大约定10秒钟,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震惊四座.无名小辈走到记分牌前,将已判的分亲手调整过来,判自己失分,于是1:1变成了0:2.1:1意味着双方在同一个起跑线上,0:2意味着无名小辈落后两分,金球之战只有5分呀,此役无名小辈必败似乎已成定局. 不知无名小辈当时是什么想法,明白人都知道没有海一般大度的人绝对做不出此举.无名小辈的教练再也坐不住了,"腾"地一下跳了起来,直着嗓门大喊,然而,没有人听见他在喊什么,因为这孤独的叫喊早已被现场观众赠送的掌声和欢呼声所淹没,无名小辈没有回头与教练交流目光,肯定也没有听到教练在喊什么,他径直走到球台前,蹬步,收腹,弓腰,提拍,昂头,瞪眼,做好了接发球的一切准备.主裁判下意识地摇了摇头,迟疑了一会儿,无奈地做出了继续比赛的手势.此刻,全场鸦雀无声,空气已经完全凝固,人们用企盼的目光等待着奇迹的发生......1:4满贯得主拿到了三个赛点,无名小辈站到了悬崖边,无数观众已闭上了失望的眼睛.然而此时的无名小辈却显得格外地镇定,从他的眼睛里射出一道能穿透宇宙的冷光,只听他狂吼一声,摆出决战的架势,一板突如其来的台内挑打:一板势大力沉的前冲弧圈:一板鱼死网破的迎打回头:一板暗藏杀机的网前摆短,板板上台,只只得分,无名小辈俨然成了解牛的疱丁,一招一式柔韧有余.随着观众一浪高过一浪的助威声,竟然被无名小辈追成了4:4,比赛进入了白日化,到了一球定乾坤的关键时刻.此时无名小辈定了定神,擦了擦汗,似乎思索了片刻后非常自信地走到球台前,只见他将球在球台上掂了两下后抛向空中,在球拍接触球的瞬间突然小臂带动手腕一个发力改变了球的速度,一个突发其想的奔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刺对方胸膛,迫使对方倒退半步,猝不及防中勉强将球回了过来,早有准备的无名小辈将全身的力量聚集到球拍上只听"啪"地一声重扣就再没听到回应的声音.5:4无名小辈拿下了金球大战,也赢下了整场比赛,更赢得了无数球迷的心.从此"玘迹"不断发生,令人叫绝的神话般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且至今大有无限延伸之势.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玘迹”之二
天坛公寓,这座聚集了中国体坛所有精英的殿堂,在2002年初冬的一天又接纳了一位年仅18岁的少年,他就是一年后被国际乒联誉为“未来之星”,国乒权威人士称之近15年来创造了一个奇迹的陈玘。
他是乘南京到北京的火车只身一人来到国家队报到的,一只浅蓝色小型旅行包里装着一位职业运动员全部的家当。他知道这包里份量最重的是他的球拍,这支球拍曾给了他多少辛劳和酸楚,也给过他多少和喜悦。他的坎坷经历终于使他明白,作为国球、作为国手,现在他不只是选择了一种职业,更重要的是选择了一种责任,甚至可以说,在他肩上已担起了一个国家的荣誉。这样的境界,在他第三次跨进国家队大门时已真正在他心底扎根,这一点明明白白写在了他此时仰望天坛公寓的目光里。
在陈玘的记忆里,天坛公寓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因为这是他第三次踏进这座殿堂,这里曾让他梦牵魂绕、牵肠挂肚;这里曾使他悔恨交加、心灰意冷;这里曾留给他一个年仅18岁的少年所无力承受的压力和痛苦。然而,在经历过一个又一个挫折后,他又来了,带着新的、带着新的期冀,……
第三次,中国有句俗话叫“事不过三”,他心里十分清楚这第三次意味着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退路,他唯一能做的是前进、前进,永往直前。
报到后的当天下午他就出现在训练馆,当他第一眼看到一排排球台时,他甚至下意识地寻找着第一次离开国家队前,是在哪张球台上打完他的告别赛的,他环顾了好一会儿,却没能回忆起来,但他永远也不会忘记是什么原因让他第一次离开了这里。
想起来他自己都觉得可笑。当时的他刚满16岁,年少气盛、喜怒无常,要强的秉性使他时常表现出莫名的浮躁。一场在教练眼里普普通通的比赛,在他眼里却变成了世纪大战,他太想赢得这场比赛来证明一下自己,结果适得其反他输了,而且输得很惨。他没有责怪任何人,他恨透了自己,恨自己为什么这么不争气。一怒之下,他毫无顾忌地用手掌地击打自己的球拍,他的爆发力超乎寻常,这一击竟然将球拍折成两段。当时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的严重性,甚至还觉得很解气,但在教练的眼里却是犯了大忌。
事后,迅速地,甚至还在他没有完全消气的时候,一个坏到极点的消息降临到他头上,“退回省队”。
知道这一消息后,他猛然惊醒,但为时已晚,他默默回到宿舍,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好行囊,一刻也不停留地奔向火车站。
当买好回南京的火车票时,他想起了他最爱的父亲和母亲,他的鼻子一酸,泪水立刻盈满眼眶。谙世不深的他心里有太多的委屈,他实在想不通,在他看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竟然让他离开了国家队。为了进国家队,十几年来他的父母付出了多少心血呀。他不敢想象他们听到这个坏消息后会多么痛苦,他必须立即打电话回家安慰他们,同时告诉他们,他会更加努力,他决不会放弃的……
哎,人倒霉时树叶掉下来都会打破头,他一上火车就发现钱包被偷了。身无分文的他晚饭也没吃就一下载倒在狭窄的旅行床上蒙头大睡,直到第二天早晨火车到了南京站时他才醒来。他太疲劳,不仅是身体,更主要的是身心。
当他睁开眼睛,第一眼看到的是从火车窗户映进车箱的一抹朝霞。他突然想起父亲曾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所有的美德让你选择,你首先要选择宽容。因为一切痛苦和烦恼都不会在宽容的心灵里过夜。于是,每个清晨你都会在希望中醒来”。是呵,忘掉过去的一切不愉快吧,宽容别人,也要宽容自己。重新再来!他在心里暗下决心。
当他从火车站打的到了南京体院宿舍楼门口时,早有队友在那等他了,为他付钱的付钱,帮他拿包的拿包,然后默默地簇拥着他向宿舍走去,一路上没有一个人说话,气氛异常凝重,倒是他实在忍不住了,居然有意哼起了小曲儿,他是想打破这令人窒息的沉寂……
如果说,第一次离开国家队是因为年少气盛、谙世不深,那么二次离开国家队就纯粹因为“义气”二字。
他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国庆节的前夜,悉尼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包揽了四枚金牌。在家的队员高兴之余免不了要庆贺一下,于是他们结伴外出,喝酒唱歌竟忘了归队的时间,在纪律森严的国家队这可是犯了大错。
第二天教练们就分头找违纪的队员谈话,一遍两遍三遍,除了他所有的人都认了错,只有他像傻子一样始终严守着原先订立的公守同盟,一个人死扛着就是不招。然而,当他知道所有的人都欺骗了他时,认错为时已晚。
“退回省队”,于是他第二次听到这个坏到极点的消息。离开时,他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悔恨交加,什么是心灰意冷。
回到省队的好长一段时间,他没有了,没有了目标,甚至开始厌恶乒乓球。然而,当父母劝他放弃打球去上学时他犹豫了,考虑再三,终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对父母说:“再给我两年的时间,我还想打回国家队”。这个决定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是没有可能的,但父母亲没有否定,他们尊重儿子的决定,因为他们太了解儿子的性格,相信儿子具备着这样的能力。
于是,一个意气风发的身影又出现在南京体院的乒乓馆里。
于是,在2002年乒超联赛的赛场上,一位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年将一个个世界冠军拉下马来。
于是,在2002年初冬的一天,一位踌躇满志的少年又一次出现在天坛公寓的门口。
于是,在2003年9月以后的国际乒联公布的世界排名榜上赫然出现了他的名字,排名第十四、第十一、第八,最高时甚至排到了第五……
于是,他真正熬过了漫长的冬天,迎来了阳光灿烂的春天。等待他的将是成熟的夏天和硕果累累的秋天……
感受奥运 感受陈玘
乒乓球冠军刘国梁历史成绩?
1991年中国乒乓球男队在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团体降到第7名,男单未进前8名,中国乒乓球运动水平处于历史的低谷。正是在这一年,年仅15岁的小将刘国梁进入了国家乒乓球队, 第二年他在中国乒乓球公开赛上战胜瓦尔德内尔而一举成名。1993年,只有17岁的刘国梁首次代表中国乒乓球队出征第42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他与队友合作,夺得了男子团体亚军。 1995年,在天津举行的第43届世乒赛中,刘国梁作为中国男子团体比赛的主力队员,以精湛的技术和超群的实力为中国队立下了汗马功劳,终于夺回了失去6年的男子团体冠军。
1996年他获得了第17届世界杯男单冠军,并且在备受关注的亚特兰大第26届奥运会上,经过多场艰苦比赛,获得了中国第一个男子单打奥运冠军,与孔令辉合作,获得了双打冠军,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荣誉。1999年在第45届世乒界赛上,23岁的他获得了男子单打冠军、双打冠军, 终于圆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了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的大满贯冠军,达到了他运动生涯的最高峰。
2003年,27岁的刘国梁正式出任国家男子乒乓球队主教练,成为了国家队历史上最年轻的主教练。在2004年3月的第47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上,刘国梁带领的中国男队蝉联了世乒赛男子团体冠军,在斯韦思林杯上第14次刻上了中国的名字,捍卫了中国乒乓球在世界乒坛的荣誉。这个成绩也成为了他执教生涯以来的首次重要胜利。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上,刘国梁带领中国乒乓球男队又夺取了一枚金牌,一枚银牌。